【一】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二】感想
在这一章释迦摩尼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看须菩提的理解怎么样,主要就是继续来提醒几个重点。修行中常会有的执着,比如说执着于人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触感、思想等,还有就是来来往往的生命过程,还有就是执着于自己所得到的东西。这一章释迦摩尼正是为了去破解这几个执着的对象,从而无所执着。
【三】应用
1、如何破人的感官和思想的执着?
人常会执着于自己的感官,可能是美食、美色、快感、刺激等等,但是这些看似真实的东西却是阻碍认知实相的东西,可能阻断这些感官人可以更加清晰的感受到何为实相。除了常见的这些感官,有悟性的也会想要去追寻什么智慧,获得精神上的平静、满足等。但是智慧本身,如释迦摩尼所讲的这么多的经典,实际上也只是对于不同的人讲不同的法门,法门的意义是为了帮助人更好的去认知实相,而不是让人来研究这些法门本身的。执着于人的感官或者法门,都是在阻碍人去认知实相。
2、如何破过去和未来的执着?
除了感官和法门,人也会执着的对象是过去或未来。执着于过去就是对于过去的某种痛苦或美好的回忆念念不忘,执着于未来就是过分的担心未来的发展或者是过分的想要去追求未来的某种东西。可是对于过去和未来念念不忘并没有什么意义,执着于过往,执着于未来,却不能够安住在当下。想要能够去认知实相,就需要从过去和未来中脱离出来。
3、如何破得到的执着?
修行中常会有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够达到某种状态,最高的可能就是像释迦摩尼一样证悟实相,其次可能就是得到一种平静或寡欲的状态等等,或者是某种践行的结果。但是如果内心中有这种得到什么东西的想法,就说明又陷入到某种执着里去了。实际上证悟实相,本来也没有一个可以去悟的对象,把这个对象给放下来,才能够去真正的悟到。即便有些圣贤说得道,但得道也只是假名,实际上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所以才是得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