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章的结构

作者: 镜鱼 | 来源:发表于2018-03-26 18:40 被阅读210次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直接体现着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和逻辑顺序,因此需要掌握文章结构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基本形态。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章各部分的先后顺序,涉及到怎样开头、展开、结尾等;二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涉及到文章的连贯性、严密性,层次、组合方式等。安排结构,实质上是作者如何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思路”的外化。 

    文章的结构是指主题确定之后,如何对材料进行组合和安排,是使文章逐渐成形并趋向成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是作者表达思想、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手段。

    写作学上的结构,是指文章内容的组织构造,即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部联系,形成的文章内容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结构又可以称为组织、布局、章法或格局等。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确立了主题,选定了材料,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写”的问题。要考虑把材料组织得条理清晰、完整统一,这就涉及文章结构了。有了材料和主题,还必须有好的结构,才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否则,材料只是一堆散沙碎石,主题也无所依托。因此结构与主题、材料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结构要服从于主题的需要,主题、材料也必须借助结构得以表现。

    结构的要求

    文章的完美统一,取决于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和谐。结构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实现和材料、主题的统一。 

    (一)完整统一,忌残缺孤立

     把材料和主题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文章结构首先的要求是完整、统一。

    一方面构成文章整体的各个环节要相对齐全,不能顾此失彼或残缺不全。因为结构的残缺必然会影响文章内容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构成文章的各个部分应结合成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文章的各个部分,如各个层次、段落、开头、结尾既相互独立,又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它们共同体现主题。

    (二)严谨自然,忌生拼硬凑

    安排文章结构如同缝制衣服,讲求上下缝合自然,前后连贯。严谨,指文章要布局周密,总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互相衔接,无懈可击,不能挂一漏万或颠三倒四。

    自然,指层次段落的安排以及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不牵强附会,不生拼硬凑。因此各部分在内容脉络上相互贯通,前后衔接如行云流水,行止自如,开阖自如,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

    (三)匀称和谐,忌比例失调

    匀称,指结构上平衡,不要某一局部过大或过小。各部分均匀,比例协调,给人一种稳定凝重的整体感。

    和谐,指结构必须节奏和谐、格调统一。文章应“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就是对文章结构和谐的诠释。任何文体的文章,都应讲节奏,使文章富有和谐的韵律感。

    (四)新颖灵活,忌呆板单一

    文贵创新,除有相对固定格式的文体外,多数文体都不能模式化。文章的结构应如同音乐一样,忌呆板单一。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才人所撰诗、赋、古文,与佳人所制锦绣花样,无不随时更变。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结构的原则

    文章的结构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却有基本的章法可循。所谓“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指一成不变的体制和结构方式是没有的,然而文章的大体框架还是有的。所以,写文章安排结构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一、结构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内在联系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结构只有反映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文章内容才能符合逻辑,井然有序。作家孙犁在《谈结构》中提到:“作品的结构不单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也是内容的问题。因此一篇作品既然是描写一个事件,那事件本身就具备一个进行的规律,一个存在的规律。作者抓住这个规律,写出这个规律,使它鲜明,便是作品的基本结构。”可见,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谋篇布局最基本的依据,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并不是浮现于事物的表面,而是要经过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才能把握。作者一旦准确把握了事物的规律和联系,就能迅速梳通思路,找到合适的结构。

    记叙性文体,以写人叙事为主。写人的文章,可以根据人物活动的时间先后、空间变化以及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安排结构。叙事类的文章可根据一般事物发展规律,即根据事物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来安排结构。有些文章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使行文跌宕多姿,结构富于变化。

    议论性文体可以根据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先提出具体问题,然后从各个层面进行剖析,最后得出结论,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这种结构,正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规律,因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成为议论文展开论述的顺序。但是,具体写作中作者经常突破这种结构形态,在不违背认识规律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独特的思路创建结构。

    抒情性文体是按照人物感情、心理变化规律和特点来安排结构的。

    总之,文章结构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否则就容易造成逻辑混乱,条理不清。

    二、结构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反映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看法及思想倾向。因此,结构不仅仅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还应该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进行精心安排。

    组织材料、安排结构、选择表达方式等都要围绕着主题,为表达主题服务。因此,怎样划分层次、段落,如何安排过渡和照应,何处详写,何处略写,怎样开头,如何结尾等,都要从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考虑。否则,文章的结构、布局就失去了准绳。

    三、结构要适应不同文体的特点

    文章结构要受文体的制约。各种文体的文章在结构上总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安排结构要适应不同文体的要求。

    首先从外部构造上看,不同文体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结构形态。如诗歌有行和节之分;戏剧有幕和场之分;新闻则由导语、主体、结语等构成;而工作总结、调查报告的结构又常分为概况、成绩、经验、结论等几部分。

    其次从结构的内容上看,着重点不同。一般的记叙文,要注意叙述的顺序,层次、段落的安排,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一般的议论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在安排议论文结构时,就应考虑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等。

     体式一旦被固定下来,就影响着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因此在写作中,要熟悉文章体式的特点和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内容、安排结构。

    四、考虑读者接受心理

    写文章要求作者有清醒的自觉的读者意识,了解读者在接受心理上对各种结构方式的适应性问题。

    为了适应读者的接受心理,就要注意结构完整、严谨、匀称、灵活,但是有时也会有所不同。比方说,儿童读物,结构宜单纯,而且力求开头就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可多采用对话等;以成年人为读者群的文章,结构可以相对复杂些,比如双线或三线甚至多线并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的“期待视野”(即由读者的阅读经验形成的思维、心理定势或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安排结构一方面要考虑读者接受文章结构时的心理习惯或“惰性”,另一方面又要随时以新的结构观念和形态提高和改变读者的接受心理。

    结构的基本要素

    结构包括哪些要素呢?主要有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

    一、层次和段落

    (一)层次

    1.层次的内涵

    层次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和逻辑关系,它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在文章中的体现。又叫“意义段”、“结构段”、“部分”。在写作时,总是写完一件事情再写另一件事情,写完一个问题再写另一个问题,体现了作者思路开展的步骤、顺序,常由几个自然段组成。“层次”就是层的次序,即文章各部分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

    层次是在内容上相对独立和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必须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划分,在文中没有明显的标志。

    2.安排层次的要求

    一篇文章安排几个层次,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由文章的内容来决定。但每个层次都必须是文章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层次与层次之间必须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安排,不能随意颠倒。因此,安排层次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安排层次的标准要统一,忌多标准。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标准来安排层次,或者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或者是按照空间变换的顺序,或者是按照时空交叉的顺序,要做到贯穿始终,不能标准不一致。

    (2)安排层次要有序,忌杂乱。这是从文章结构的条理性出发的。各个层次在其各自的表现内容上都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性质,相互之间的组合次序体现出推进和展现全文内容发展脉络的逻辑必然性。如果各层次之间的排列无序,可以随意调换,必然造成文章结构布局和内容的混乱。

    (3)安排层次要分清主次。文章各层次的安排不能平均用力,而应该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分清主次,有详有略。

    (4)各层次要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这是从文章的意义上来说的。各层次在意义上既要有相互联系,又要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5)安排层次要考虑文体的要求。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安排层次。比如,记叙文多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安排层次,议论文多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和事物的几个不同的侧面来安排层次。

    (二)段落

    1.段落的内涵

     段落,也就是“自然段”,是文章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停顿,是文章结构的基本单位。如果说层次是体现文章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的结构概念,那么段落主要是体现文章外在表现秩序的结构概念。段落安排得当,可以使文章内容表现得条理清晰,阅读起来轻松自然。

    段落在形式上以换行和空格为标志,但不能认为凡是有分行标志的行和句都是段落。比如对话的分行,为强调而进行的分行,用来连接上下文的过渡分行等等,只能看做是一种分行,而不能认为是分段。

    2.层次与段落的关系

    段落是表现层次的一种形式。一般来说,层次大于段落,一个层次中包含了几个段落,但内容单一的层次,只有一个段落,那么一个段落就等于一个层次。

    段落侧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一个意思表达清楚了就完成了一个段落。层次着眼于对文章内容的划分,是一部分内容和另一部分内容的分界线。

    段落有明显的标志,层次则不一定有,有时可以用小标题、数码或空行来显示。

    3.划分段落的要求

    (1)单一性。指一段文字只能集中表达一个单一的意思。不能把几个意思放在一个段落中表达;也不能一个意思没有说完,又去说另一个意思。

    (2)完整性。一个意思要在一个段落里集中讲完,另起一段则表达另外的意思。不能把这一个意思分到几个段落中表达,把一个意思拆得七零八落,破坏段意的完整性。

    (3)连贯性。指段与段之间的意思要有内在联系,连贯而有条理。每个段落都是全文内容发展过程的一个环节,使每段都成为全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做到“分之为一段,合则为一篇”。

    (4)匀称性。指段落的长短搭配应协调有致。从文章表达形式协调的角度来看,划分段落要做到长短相间,配合恰当。段落过长,则文章节奏缓慢,不宜于把握一段的主要意思;段落过短,容易造成零碎和不连贯的感觉。

    二、过渡和照应

    (一)过渡

    1.过渡的内涵

        过渡是层次与层次之间或者段落与段落之间衔接、转换的一种结构手段。过渡犹如一座桥梁,在文章中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相邻的两个层次或段落的意思上下连贯、前后衔接、转换自然,不会感到唐突。好的过渡还可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可以使全篇内容组织严密、浑然一体。

    2.需要过渡的情况

        (1)内容转换处。

        首先,在记叙性文章中,当时间、空间、事件或人物发生转变时,意思的交接、转换,往往需要过渡来衔接。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开头写东京的清代留学生乌烟瘴气的景象,作者甚为不满,在转到写仙台学医生活之前,有这样一句话:“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既交代了空间的转移,又做到了过渡自然,上下连贯。其次,在说理性文章中,当论述的问题转换时,当论述由总到分,由分到总,或者由具体到概括,由概括到具体时,就需要有过渡。如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开头从总的方面批判了自由主义,指出了其危害,接下来要列举自由主义的各种表现,就是先用“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来进行过渡。这是论述从总到分的过渡。在列举了自由主义的种种表现之后,要对其进行分析批判时,又用了一个过渡“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这个就是从分到总的过渡。两处过渡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全文能自然地贯通起来。

        (2)表达方式转换处。

        一篇文章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表达方式的转换时,也需要通过过渡来衔接。比如,由概括叙述转到具体叙述,由描写转到抒情,由抒情转到议论,等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始是抒情和议论,在转入叙述时用了“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来过渡。结束叙述再度进行议论时,又用了“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样的句子表示过渡。叙述是为了说明议论的道理,议论是为了更深刻地指出叙述的意义,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中间用过渡来衔接,使叙述和议论相得益彰,共同表现主题。

        运用倒叙、插叙、补叙时,倒叙、插叙或补叙的内容的起止处,也需要过渡。如《阿Q正传》中有段补叙,阿Q到静修庵“革命”,老尼姑告诉他“秀才”和“假洋鬼子”已经来革过一次命了。下一段就转入了对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来静修庵“革命”的情景的叙述,中间就是用了一句“那还是上午的事”来过渡。

        (二)照应

        1.照应的内涵

        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彼此关照和呼应。前文提到的问题,后文要有着落;后文说到的内容,前文要有交代和暗示,否则会给人突如其来的感觉。照应是使文章构思缜密、脉络贯通、结构严谨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文章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利于突出主题。

        2.照应的形式

    照应的部分可以是观点,也可以是材料;可以和文章的主题有关,也可以只和文章的某一点有关,如某种气氛、环境、景象、感情、性格、细节等。常见的照应有以下几种形式:

        (1)文题照应。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与主题关系密切,文题照应可以突出主题,加深对内容精神实质的理解。

        (2)首尾照应。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开头有伏笔,收尾必有照应,给读者一种首尾圆合、结构严谨的感觉。

        (3)前后照应。指前伏后垫的相互照应,可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结构自然严谨,内容也能饱满周全。这种照应一方面可以造成悬念,具有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还能增加结构的戏剧性。另一方面可以突出某一问题,或使观点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运用照应这种手段,反复强调某一内容,可以使重点突出,内容紧凑,而且容易把握全文的脉络。如果缺少照应,就会觉得文章前后不连贯了。

        在行文中我们还要注意:要顺应思路的发展,不为照应而照应;要从结构全局上去把握,照应要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三、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多地体现着文章的结构艺术或写作技巧,其他层次或段落则更多地负载着文章的思想价值和情感内涵。

        开头是文章所叙写的事物的开端,或者所要议论问题的提出。一般指文章的第一段或第一个层次,不是文章的第一句话。结尾是所叙写的事物的结局或议论问题的解决。

        (一)开头

        开头是一篇文章的起笔,能否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关键在于开头。“万事开头难”,难在它涉及到文章的整体建构和内容,全篇的基调是否和谐统一。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1.切题

        所谓切题,就是要揭示文章的主题和寓意。无论开头是描绘环境、推出人物,还是叙述事件、渲染气氛,都要考虑到表现主题的需要,使文章的开头具有某种指向性。如果开头就偏离了主题,就会越写越偏离中心。开头切题有利于下文表现主题,展开故事,也有助于读者顺利进入文章的主题。

        2.有吸引力

        好的开头对读者的阅读有一种潜在的吸引力和暗示作用,能够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期待心理,吸引读者读下去。

        3.定调

        所谓定调,指在文章的开头就要确定全篇的基调。开头是定基调的地方,能否定得准,关系到全篇基调是否和谐统一。这种基调须贯穿全文,以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进而把握主题。

        开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开门见山式。在文章的标题之后,行文一开始就接触文章的主题,或开宗明义就揭示中心论点。单刀直入,直接揭示主题,使读者顿然明白其主旨。

        二是曲径通幽式。根据写作目的,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和故事,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设置悬念以吸引读者,或先叙述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引用名言警句以作叙事的开端。这种写法如园林之峰回路转,由远及近,娓娓道来,使作者不知不觉地进入作品,自然而然地被文章所吸引。

        (二)结尾

        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收得住口,就是好结尾。

    一篇文章的冲击力、震撼力、启示力往往来自结尾。文章在终篇如何收笔十分重要,结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败。好的结尾可以进一步深化主题,保证文章结构的完美。既可以帮助读者明确主旨,加深认识,又可以使读者感到回味无穷,增强感受。虽“无他事继其后”,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余味无穷。一个好的结尾,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自然天成

        文章的结尾是内容发展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应该水到渠成,了无痕迹,如同百川归海一样自然。作为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尾不能画蛇添足,不能让人有生硬之感。

        2.收束全文

        指结尾应归拢全篇的思想,是“画龙点睛”之笔,既回顾上文,又点明主题,做到收尾有力,不能给人以收束无力、草草收兵的感觉。

        3.留有余韵

        文章结束之时,是读者沉浸于情境之中,感受到寓意之时,如果能够给读者留下某种回味、想象及思考的空间,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追求富有余韵的结尾,就是要做到含蓄,富有哲理,言有尽而意无穷。

    结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总结式结尾。结尾对全文简要概括,帮助读者掌握基本内容,明确文章主题。

    二是含蓄式结尾。不直接点题,深沉、含蓄,富有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三是展望式结尾。顺着思路发展,最后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以此激励人们,鼓舞斗志。

    当然,有的结尾方法不是单一的,可能既总结全文,又发出号召,关键是结尾能够恰到好处地为主题服务。

    结构的基本形态

    结构的基本形态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原则对材料进行组合的方式。结构在以不同表达方式为主的文体中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一、记叙类文体的结构类型

    (一)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

    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者事物发展的过程来安排层次。每个层次表示每个时间段或事物发展的一个阶段,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整体上具有递进的逻辑关系。写作时按照这些顺序行文,层次上必须显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采用这种结构,也可以有所变化,比如可以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段。

    (二)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

    按空间位置的变换安排层次,即按照东西南北中的方位或内外、左右、上下、前后等空间顺序的变换来构成层次。这样能够给人以清晰的视觉把握。游记类散文有许多是以空间转换顺序进行描述的。另外,还可以按照跟事件有关的空间位置的变换安排结构,常见于通讯、消息、报告文学等文体。

    (三)以时空交叉为顺序

    一切人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活动,一切事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演进。从理论上说,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所以多数记叙文的结构是时空结合的,但也允许有所侧重,形成时空交叉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纵横交错,各层次之间关系较为复杂,多用于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等文体的写作。

    (四)以作者的认识和情感的发展变化为顺序

    这种结构以写作者的思想认识、心理活动的次序、变化来展开叙述,安排文章的层次。如贾平凹的《丑石》,以作者认识的发展来组织结构,情感先抑后扬。

    以情感的变化来安排层次的顺序。在抒情散文中,联想所至涉及很多材料,就用作者的思想感情予以贯穿,使文章在千变万化中仍显出艺术秩序。

    (五)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顺序

    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结构轴心。写作者依照自己意识的流动来安排层次。人物意识的流动实际上是没有规则顺序的,更贴近心理生活的本来面目。

    二、论证类文体的结构类型

    (一)并列式

    并列式结构的特点是前后均无总论,全篇只是平行地谈几个问题,各个分论点就包含在每部分中。

    (二)递进式

    这种结构方式是就文章主干而言,本论各部分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一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关系。递进式结构适合进行综合的深入的分析,因此多为评论等理论性文章所采用。运用递进式结构的前提,是对事物或问题有总体把握和透彻的研究、认识,各层次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不能随意调换次序。

    (三)总分式

    先总论后分论。如王力的《谈谈写论文》,开始一段讲研究生写论文的必要性和一般要求,这是总论,然后分三个问题(选题、准备、撰写)论述怎样写,后头没有总结。

    先分论后总论。如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前三节分别阐述相互对立的“两种方针”、“两套办法”和“两个前途”,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四)比较式

    在论证思路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见),这就是比较式。结构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做对比来发议论。

    以上区分不是绝对的,每种结构方式在局部都可能有总有分、有并列、有递进。这说明,对各种结构方式的抽象概括,一般都带有相对性、不完全性,不可生搬硬套。

    三、说明类文体的结构类型

    常见的说明类文体的结构,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以事物的空间组合关系为序

    通过空间布置说明静态对象的特点和构造。

    利用时空改变说明动态对象的发展过程。

    利用时间改变说明对象制作或操作程序。

    (二)以事物属性、功能等为序

    家用电器等产品、航空航天技术等成果,往往需要对其属性或成因、功能或影响等加以说明。这类说明文的结构布局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根据文章样式和接受者的需求,灵活安排。

    (三)以对象的逻辑关系为序

    可以说所有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都是以逻辑关系为序的,而在带有说理性的说明文结构中这种逻辑关系更明显。

    多数说明文并不仅仅按一种顺序和条理布局,而是有所侧重又存在相互交叉现象。因此结构文章时,要注意不拘泥于陈说,可以多种结构方式的结合穿插使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文章的结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ec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