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习成绩很差,与同学交往时经常使周围人尴尬,又瘦又小,动作也不协调,打球经常惹人嘲笑的普通男孩,如果你是父母,会做何努力呢?
尝试用积极的态度来激发他的自信心,只要他稍有进步,就大夸一番以增强他的信心
你是否像这个男孩的父母,做过这般的努力?
对应儿子的反应:哭着认为自己做不到,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徒劳无功,看得出来这一切反而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而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每个人的思维定式都是那么根深蒂固,这些透镜(即思维定式)往往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借此分析男孩父母的困境,终于认识到他们对儿子往往言不由衷。他们自省后承认,内心深处的确觉得儿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常人”。所以不论我们多么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行为,
其效果都是有限的,因为表面的言行终究掩饰不住其背后的信息,那就是:“你不行,你需要父母的保护。”
在美国近200来的成功术作品中发现,前150 年的论著强调“品德”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着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二是鼓吹积极进取的心态。这些方法中固然有好的方面,但也有很多追求捷径的假的方面。
这种用“阿斯匹林”和“创可贴”来治疗心灵痛苦的方法,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有时似乎取得了暂时的效果,但是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不时又会重新浮现。
男孩的父母也终于领悟到,他们潜意识里都受到这种速成观念的影响,才会对儿子采取上述做法。在他们心目中,这个孩子有失颜面,他们重视成为模范父母,维持良好形象,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切,这种心态也影响到了对孩子的看法。的确,在看待与处理这个问题时,他们偏重许多其他因素,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幸福与快乐。
一方面,因为好面子,我们给予孩子的不是无条件的关爱,造成了他自我评价的低落。所以我们决定从自身下功夫,不再讲究技巧,而是着重调整内心的真正动机和对孩子的看法。我们不再设法改变他,转而从客观的角度去发现和了解他的特色、个性与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也自觉地改变了自己的动机,培育了内在的安全感,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不必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不必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这样反而能够平心静气地欣赏他的优点。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也就不急于保护他免受外界的嘲笑。
结果:无形中传达了一个信息:“父母不用保护你,你没问题!”几个月过去了,他渐渐有了信心,也开始肯定自我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与步调发挥出了潜能。不论在学业、运动场还是社交场合上,以一般社会标准来衡量,他的表现都是相当杰出的。这一切都发生在转念之间,远远超过了所谓的自然发展速度。后来他还当选学生社团领导、州运动员,门门成绩优秀。另外,他还锻炼出了坦诚、热心的性格,走到哪儿都能与人融洽相处。
父母的一念之转,换来的却是一个各方面优秀发展的孩子,道和术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