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投资笔记写了企业赚钱和我赚钱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和我的资产收益率之间,隔着个市净率。
毕竟,一个东西摆在那里,你溢价去买,和折价买,总有区别。
折价买来的东西,本身又有不错的升值空间,那何乐不为呢?
最近大盘还行,可是我的账户余额,伴随着银行股的又一次调整和首开的又一波下探,屡屡缩水。这个月到现在已经落后大盘3%以上。纪念一下。
看盘也没啥用,反正也没什么大操作,不如看书、看研报。
于是发现,大部分的研报,都是积极和特别积极为主,很少有消极的,“卖出”评级几乎不可见,但“买入”评级遍地都是。
我承认我看好当前中国股市,但我从不觉得到了遍地都随便“买入”的时候。可为什么,大部分的研报都这么积极呢?
我们忽略类似《操盘手》里说的那些,大户和媒体大V联手切割韭菜的阴谋行径,单从给出研报的各个机构和其研究员的立场来看,也很容易理解,不管牛市还是熊市,为什么积极研报居多。
站在各个机构研究员的立场,作为一个经济人(经济人假设,哈哈),一定会有趋利避害的举动,也就是追寻利益,降低成本,获得收益。
每家公司的股票都会有不同的机构和投资人在关注,假设ABCDEFG……A对于公司的研报,不光涉及准确度的问题,还涉及了其他研究员BCDEFG……的观点。本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目的和潜规则,给出积极的研报对机构本身(研究员的老板)和公司(客户或潜在客户)都好,所以,A觉得其他研究员大概率不会给消极的研报。而自己一旦给了消极的研报,如果市场验证了A的观点,那A也只证明了自己一枝独秀;而市场如果验证A是错的,那么,他就彻底输了,输给同行的同时,得罪了老板和客户。而只要与BCDEFG保持一致的积极研报,市场验证对了,皆大欢喜;即便市场验证错了,那也只是个普遍性判断失误,众人的评判平均到A身上,压力要小得多。So……
但是,研报里总结的数据,是真实可靠地,研报里对于行业行情、产品价格走势、竞品情况、上下游分析等的这些内容,则比我们自己去搜罗要要全面。当然,这个全面的意思是角度的全面,我们可以顺着研报的角度,自己去了解,去追踪,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分析。然后,让市场最终给我们验证。
投资,不论大小,都是一辈子的事。
一直学习,一直体验,那份获得感,最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