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认知 技法 观点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读《精进》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读《精进》

作者: 不之有之 | 来源:发表于2020-02-28 13:18 被阅读0次

    《精进》采铜

    一、如何对待时间

    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时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大概都会同意,“珍惜”二字是老掉牙却也恰如其分的答案。然而知易行难,真正到了生活中,我们常常是在对浪费时间的悔恨中认识到“人生苦短”的真意的。

    1. “郑重”的态度
      《精进》作者采铜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来自一代学人梁漱溟先生对于人生态度的解读:“郑重!”采铜总结,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此之谓郑重。这种观念在中国儒家学说中广受推崇,即人应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

      梁漱溟先生特别提出,这种“郑重”的态度与儿童天真烂漫的生活很相似,回想自己的童年,或是观察身边的孩子,会发现小孩子玩起游戏来一丝不苟,他们总是会关注到大人发现不了的小细节,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对世界充满了严肃的好奇心。这样天然的“郑重”,或许正是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从遗失的天真里拾回的。

    2. 平滑地改变时间观
      只有当人们不会过度依赖某种时间观念做决定的时候,这种强大的积极作用才能够体现出来。津巴多教授提醒我们,时间视角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来改变的。因此,我们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能平滑地改变时间观,也就是说,随机应变为最佳。

      津巴多认为,最理想的时间观是一种平衡的时间观念,混合多种时间视角:积极运用过去的经验,因为探寻过去使你有根可循;适度地思考未来,这让你如虎添翼,对目标充满向往;适度进行现实的享乐,补充生活的能量,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要尽量少一些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这意味着面对不同的现实场景,我们也要随之切换时间视角,在工作场景中,我们大可以以未来视角为主,高效利用时间,着眼于未来的目标;但下班后回到家中,或者假期陪伴家人、和朋友见面时,就应该放下未来视角,别再为工作着急上火,转换为享乐视角和积极过去视角,度过轻松愉悦的时间。

    二、收益半衰期理论

    1. 多做长半衰期事件
      时间不等人,大家都懂,但很少有人能教我们该怎么合理利用时间。简单来说,合理利用时间就是有所取舍,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也就是那些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比如: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其他一些长半衰期事件,供读者参考:
    • 积累可信的知识
    • 训练实践技能
    •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 提升审美品位
    •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 保持和促进健康
    • 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的关系
    •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 获得高峰体验
      …………
    1. 让生活慢下来
      时间管理是在技术层面上解决时间不够用的问题,教会我们更精细地分割生命时间,这的确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过度依赖时间管理,演变成无论工作生活都一味求快的时间观,却是很有害的。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这番话,值得好好深思和回味。

      如果你已经忘了怎么让生活慢下来,可以参考纽约时尚专家迈克尔•弗洛克在《享乐主义手册》一书中的一些建议:

      • 找一把公园长椅,坐下来,观察生活
      • 躺在吊床里看星星
      • 散步,不要方向
      • 在寂静的环境中看一本书
      • 在阳光下小睡片刻
      • 在烛光中洗一次澡
      • 睡到自然醒

      当然,生活的慢是张弛有度,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多种时间视角的结合,这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来改变观念,调整步伐。

    三、树立最高目标

    作者提出了四个层次的格局:

    1. 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这类人群自身并无目标,思考模式随大流;眼界主要来自流行文化和身边人的讨论;无稳定信念,容易被诱导和说服,经常觉得被“毁三观”。

    2. 一度格局:逐利者(见自己)
      这类人群是利己主义者,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掌握逐利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笃信丛林法则,认为人人都是逐利者。

    3. 二度格局:理念人(见天地)
      指为理念而生的人,追求真理;知识领域广,创造性强;相信人生的价值在于追寻真理之美。

    4.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见众生)
      以人类福祉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兼具理念人的特性,对他人的苦难有很强的同理心;认为个人应该努力让世界更美好。

    至善之人和理念人在人群中是少数,也没有必要倡导人人都追求这两种高格局,但一个人的格局观应该经过清醒的思考后再进行选择。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人,只要能关照自己的内心,对他人报以善意,见过更大一点的天地,就已经是很美好、很值得过的人生了。

    如果你现在并不知道自己的最高目标是什么,或者自己应该向什么样的格局看齐,可以试着回忆一下你最近一段时间里,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然后反复体味这件事给你带来的细微感受,思考这件事为何会对你如此重要,也许你内心深处真正想追求的就藏在这微小的细节之中。

    当然,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不太可能一蹴而就,一般来说,这都是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不过以后在面对选择时,我们可以拿出多一点点的勇气,再用多一点点的心思去探察自己的内心,也许就能做出更有意义的决定。

    四、精进的方法

    1. 发现更多可能
      总的来说,为了破除隐含假设的种种影响,我们可以大胆地重新定义时间,转换跑道再重新出发;也可以积极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力也许是可以转移的;同时,可以把工作改造得更有趣,也可以把爱好当成事业来进行,关键是,永远不要放弃寻找新的可能。

    2. 即刻行动
      一个经典的说法:“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作者给出了一个改善拖延症的小技巧,就是要先把小事不拖拉地做好,拿快递、买生活用品、打扫房间……想到就去做,别让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些小事,然后把大块完整的时间用来计划和实施更重要的事。

      此外,还可以采用个人MVP法:
      关于行动方法,目前流行的互联网创业法——“精益创业”(Lean Startup)中的关键概念“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指的是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尽快地把最小化可行产品推向市场,再根据用户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构建—测量—学习”(Build-Measure-Learn)的循环。

    • 在构建个人MVP时,第一步,我们要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

    • 接下来的测量和学习环节,我们需要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积极接受其他人的反馈。

    • 构建个人MVP的最后一个关键,在于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勇于自我修正。

      比如一篇自己撰写的文章或报告,看来看去也不舍得删去任何一部分,这是人对自己付出的努力,也就是“沉没成本”的留恋,即便这些努力可能对将来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互联网产品要持续迭代,个人也是如此,为了重新构建出更完善的自己,需要拿出改革的勇气。

    1. 三行而后思
      通过不断的实践获得隐性知识之后,复盘和反思是我们成长的关键。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以下这个清单问自己问题:

      • 信息和工具
        在做这件事时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和工具? 其中哪些是最关键的?信息从何而来,哪些信息源是可信的?我可能遗漏了哪些信息和新工具,可以怎么得到?现有工具应该如何改进?

      • 预期和结果
        在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做过预期?预期和结果是否相符?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今后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
        在描述和评价这件事的结果时我用了哪些指标? 这些指标是否需要改进?结果又该如何改进?

      • 阻碍和优势
        事件的进度是否合适?哪些阻碍或优势导致了进度变慢或变快?
        其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我是如何应对的,效果怎样?以后还会碰到这些障碍吗,怎么解决?其中最大的优势又是什么?有什么优势我还没发挥出来?事件过后我获得了哪些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向他人学习什么?

      • 缺憾和意义
        做事的时候我的情绪如何?是否影响到了结果,有没有及时调整?
        这件事有哪些遗憾?我暴露了哪些必须改正的缺点?
        这件事对我来说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有何影响?事先有想到这些意义吗?关于这件事,他人对我的评价是什么?

      我们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三点:

      • 及时反思,还原事件真实细节,可用纸笔完成;
      • 思考事件的“反应链”,即它的开始、发展、转折和结束,它背后的动因、阻力和关键节点;
      • 关注发生的意外事件,思考自己是否存在偏见,克服思维惰性。
    2. 学会提问
      一般来说,不注重问问题的学习模式是:订立计划,实施学习,回顾整理。能认真做完这三步,已经是比较优秀的学习者了。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就像把知识从云端下载到自己的硬盘里,却没有运用我们的智慧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应该只是线性的“传递—接受”,还应该有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成分。理想的学习模式是,除了简单地吸收知识,学习者还要通过提问来调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好奇地追寻答案,积极地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建立新的知识体系,把新旧知识之间的通道打开。

      要打开这条通道,问题是最好的向导。我们不妨多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 1关于现在的学习或工作,我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熟稔到什么程度?
      • 2通过新阶段的学习或实践,我又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对原有的知识构成了怎样的补充和挑战?
      • 3关于现在的学习或工作,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可以通过简单的探索学习到?
      • 4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暂时没办法轻易获得答案,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来摸索?
    3. 解码信息
      总结来说,解码的三个层次是:

      • 它说了什么,给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 它要传达的是什么?是真实的吗?对我有何价值?(对内容的反思、审视和评价)
      • 它是怎么建构起来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构成和表达手法的洞察)

      通过这样的细心挖掘,解码就初步完成了。

    4. 操练知识
      通过提问和解码进行深度学习,我们会得到非常庞杂的知识碎片和体系。作者提醒我们:你掌握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

      法国教育学家安德烈•焦尔当(André Giordan)提出了“变构学习模型”(allosteric learning model)的说法:“构成学习者思维独特性的并非是他所录入的观点序列,而是他有能力启动和调用的关联。”论述的也是这个道理。

      • 操练知识的一种方式是“做中学”,就像玩一款游戏。

      • 写作式操练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可以通过写作、游戏、设计进行知识操练。

      • 我们可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从删减、浓缩、模式化三个方面探索简化思维和表达之道。

      • 我们可以从简单做起,试着编制一份自己的《所有让我快乐的事》清单,再把这个清单细化到《每周快乐指南》,不如现在就动手试试吧?

      • 长期坚持一件事而不感到痛苦的法则应该是,让自己收获的满足感超过所有付出,即用兴趣和激情驱动自己继续做下去。

    五、如何思考现实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应对现实的问题呢?采铜给出了他的步骤:

    1. 正确认识问题,基于深入而缜密的观察,对问题进行重新定义。
    2. 完全独立思考,先不借助书籍或网络,看看自己的思维能走到哪里,等提出假设后再去搜索文献或用其他方法验证。
    3. 继续独立思考,在可能性较大的方向下,寻找和筛选关联知识,迅速学习新知识。
    4. 提出假设性的理论和模型,把问题简化到本质层面,构建理论不是权威的专利,通过验证假设来提升思考的深度。
    5. 修正理论,不断让理论迭代,以变得更有力度,并可能在以后复用于类似的问题。
    6. 理论毕竟是对现实的概括,所以需要关注现实细节,通盘考虑,得到较完备的解决方案。
    7. 如果方案不够巧妙和完备,重复以上步骤。

    综上,作者得出一条建议: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建立理论和现实间的连接。因为用学术的态度能让我们思考得更深刻,而现实的复杂性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适应范围和极限。由此,我们会慢慢构筑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智识,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也是本书的副标题。

    六、结束语

    最后,作者依然善解人意地以一系列具体的建议,作为全书的结束语:

    1. 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欲望;
    2. 质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3. 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时段接收流行信息;
    4. 思考最不可能的事,为其发展出可能性;
    5. 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怪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竞争力;
    6. 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
    7. 开展思想试验和行动试验,让思想和行动相互激发。

    精进之路漫长而艰险,本无捷径可走,只能带着一颗独立的心上下求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读《精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ak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