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会与人相处,是一生的必修课

学会与人相处,是一生的必修课

作者: 劉恋 | 来源:发表于2021-01-08 15:33 被阅读0次

    去年11月的一天,南京市17岁高三学生李某,跟妈妈发生口角,用菜刀把母亲杀害。

    次月的12月13日,江苏阜宁,同样是高三学生,同样是17岁。因为不服妈妈管教,杨某与母亲发生争吵,肢体冲突中致母亲死亡。

    为什么父母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仇恨,到底是什么样的相处方式让亲子关系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不要用爱来控制我》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中,大家习以为常的有意识和无意识行为。揭示背后的实质、解开我们的困惑和痛苦,使我们的生活远离暴力,更加和谐、幸福。

    这本书的作者帕萃丝·埃文斯,是加拿大埃文斯人际关系研究中心创始人,著述颇丰。《不要用爱来控制我》是其代表作之一。

    如何用科学的方法与孩子相处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我这都是为你好!一句简单的话语,从心理学角度反应很多信息。

    说话者在给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实施控制作准备。

    你是我的孩子,我有义务、有必要这样做。理所当然,由爱变成了必要的控制。
    你要听我的,实施爱的控制。
    我这样做是爱你的,以爱的名义实施控制。

    显然,喜欢控制别人的人都自认为有操空别人的需要,而且是以爱为前提的。那么,控制者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浅显地说:是因为爱的缘故。但事实并非如此,本书从科学的角度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人的行为无非只有种,有意识或无意识,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有假装的成分。
    在此情景中,控制者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必要的、正确的。

    他们反对别人的目的在于要控制住对方,结果却适得其反。

    反对他人的行为来自于对事情的曲解和无知,有时是一种幻觉。

    了解情境和拓宽视野能很好的摆脱无意识行为。

    孩子放学回到家,你让孩子先把作业写完再玩。但孩子不听,于是你就失控了。心理学认为失控的原因有很多种,有遭遇失败、受到反抗、感觉痛苦等。在这里,显然,你的失控是因为遭到了反抗。必须写完再玩,成了你的无意识行为。

    孩子伤心的流下了眼泪,连续两个星期都是下雨天,我们两周都没上体育课了,我想先玩会再写作业,可以吗?妈妈。此时你是不是有犯罪的感觉?

    不得不说, 这个孩子的表现还是非常棒的,避免了一场更恶劣的“交战”。

    如果是你主动蹲下来跟孩子好好聊聊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如果你能市设身处地的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的情境,就不会有类似的伤感发生,要知道孩子只有在开心的时候学习效率才能最高的。

    可见,沟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桥梁。好好说话,是打开沟通大门的钥匙。

    人人都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掌控一切。人人都可能不由自主地对别人指手画脚,随意评价。只不过有的人懂得及时校正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所以能进退自如。而有的人却不明白这种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结果是失败的婚姻、紧张的人际关系和扭曲的心灵。

    如果不是心灵扭曲,怎么能残忍地将自己的母亲杀害?我们只有及时了解了事情背后的真相,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有个视频号对孩子是这样定义的:1-6岁,家,是孩子的全部;6-12岁,家,是孩子的晚上;12-18岁,家,就是是孩子的周末。
    在孩子频繁与外界接触时,我们该如何教授孩子摆脱外界的控制呢?其实很简单,只要告诉孩子,他们说的不是真的,都是他们假装的,告诉孩子侵犯你不能接受的边界就是在侵犯生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的。

    夫妻相处的技巧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海茫茫,为什么你就只选择了你现在的老公而没有选择别人呢?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每个人又都要身份证号码一样各不相同、个性十足。就是这个与众不同的个性吸引了你、选择了他。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直觉,一个女人的直觉会很准的,是不是很多女性同胞有这种体验。
    是的,一个正常的人是有知觉、感觉、直觉和思维的共同体。恋爱期,人的知觉、感觉、直觉都没问题,但思维可能会出现问题。在这期间当事人会无限放大对方的优点,却怎么也看不到对方的缺点。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出现幻觉,也就是说此时,恋爱期的双方已经进入了虚幻的世界。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有琴棋书画诗酒花。

    婚后,这种幻觉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打破,于是各种矛盾、争吵开始出现。你开始怀疑,这还是我以前认识的那个男人吗?

    但事实是,他,还是那个男人。你,也还是那个女人,只不过你们所处的情境发生了变化。你们已经结婚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无需再去百般讨好你,你已经在他的控制范围内。

    假如此时,还有男生在对你穷追不舍,那么他心理的安全系数就会降低,会做出一些实施控制的行动来。比如说:跟踪你、或者偷看你的通讯设备,进而实施控制。

    心理学认为:跟踪者的潜意识是:是你让我这么做的,只有这么干才能得到你,更有甚者:我要杀掉你,以防止你再跑掉。可悲的是,当死亡是控制关系最后的结果时,犯罪就成了最终的结局。

    书中观点认为:一个正确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彼此之间可以认知到对方的个性。
    不管对方使用的是肢体语言还是表情,另一方都会对他所听到的或看到的信息及时作出恰当的反应。
    当对方听着或看着另一方说话的时候,彼此能够倾注自己的注意力和情感,努力去理解对方的精神世界。

    只有以上认知是不够的,本书还补充阐述了两种控制关系:培育性控制关系和压制性控制关系。

    前者是对自身、生活、工作或者是受他人委托照顾的人的控制,是良性的。是一种必要的控制性行为。换句话说他们是主导自己的生活,但从不牺牲别人的幸福生活。

    后者,压制性控制关系是由某些处在失控状态的人建立的。压制性控制行为会使暴力不断增多,行为会使人受到心理或身体的伤害,它是一种病态。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投射现象,搜狗百科上这样解释的:投射是以已度人,认为自己具有的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事、物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心理。换言之,就是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属性、爱好和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夫妻关系中,是不是经常会有这种现像出现。彼此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会加剧这种现象的产生。以致于很多矛盾、争吵就是这样产生的。我们还误以为是彼此不够了解、不够关注对方。

    在家庭关系中,控制者把控制当作爱的体现。夫妻之间的亲昵行为可以切断控制关系。

    以上书中观点,对于夫妻关系相处,提供有力的保障。知识只是原材料,智慧才是成品。夫妻应该如何相处,聪明的你现在心理应该有答案了吧。

    同事之间的相处之道

    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这个单位太没人性,领导老是对我进行压制。我辞职了,换了个单位。

    很多人认为,换个环境就能解决控制的问题,其实不然。没有这个单位的领导压制,可能会有另一个单位的同事排挤。解决问题的关键要从自身解决。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领导为什么会对你进行压制?

    是你的才华在他之上?还是他不喜欢你的做事风格等等?不管是哪一种,都缘于控制者给你下了定义,意思是,你在对方心中已经被定格了。

    不仅如此,控制者还将你进行了虚构,虚构成他喜欢的那个人,从而进入一种幻觉世界。这种虚构和幻觉会促使他想法设法通过控制你来美化成他心中的那个“她”。

    控制者一定程度上会阻止我们进步,但反过来又在促使我们进步,让我们从无知变得有知。所以,我们要多读书来提升自己的认知。

    当被控制者独立、自信、真实时,控制者就会感觉控制关系受到了威胁。在这一点上有个很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当控制者对你实施控制时,你可以用“什么”两个字来疑问对方。

    这句话会产生如下意义:

    你的疑问会让控制者发现你是个不好随便被定义的人。
    这个疑问会让控制者去思考,我刚才说了什么,是不是要放弃我刚才的意图或话题,又或者转移话题。
    这个疑问表示你没有听清楚或者你怀疑这个话题的真实性或正确性,并不会被指责打断了别人的话。如果控制者说的话没有道理,他要负责去澄清。
    这个疑问还可以让控制者从幻觉中醒悟过来。

    在个性的彰显中,有的人甘愿被控制,有的人则不然,干脆去一个新环境,于是有了开始的一幕。

    书中观点认为:控制者的心理过程是这样的:爱(或者不爱,领导的压制关系就是不爱)——不能自拨、无能为力--虚构、幻觉--想方设法胁迫对方成为虚构、幻想中的人。这就像每个控制者心中都住着另外一个分裂的人一样,有时并不是控制者本身想这样做,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从这点上来讲,控制者是值得被同情的,他在这个过程中要克服恐惧和失去的可能。
    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它、认清它、改变它,勇敢对控制者说不才能摆脱控制关系的存在,而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另外,认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性同样重要,警惕对精神边界的侵犯,无论是别人对你的侵犯还是你对别人的侵犯。不仅如此,还要学会对无意识的行为不予理睬。

    疫情之下,一些欧美国家主张群体免疫,在控制关系这个圆圈里,你找不到一个没有人侵犯你的精神边界和身体边界的地方,你能做的只有像欧美对待疫情的措施一样,实现个体免疫。

    情商高的最高境界是,让不喜欢你的人喜欢你;次之是让你不喜欢的人喜欢你;最低层次才是让喜欢你的人更喜欢你。学会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需要终身修炼。关系和谐,生活才能幸福,与大家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与人相处,是一生的必修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df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