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词很火,叫“人间的烟火”。这里的“烟”,不是香烟,而是炊烟,是那种炊烟袅袅的生活。
在我们小区里,每天上午大概九、十点钟,会有一个卖豆腐的老头骑着三轮车来叫卖:“豆腐”,“豆腐”二字绕着地方的乡音,别有风味。若要买豆腐,打开窗冲着楼下大喊一声:“嘿,卖豆腐的”,那老头听见了就会靠着路边停下等着。
这样的场景让我的记忆一下回到了小时候,那时的“流动摊贩”就是这样的,他们骑着自行车一边吆喝,一边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逛。
那时候,人们要买东西就得“赶集”,一般都要走好远才有,并且还不是每天都有“集”,这些走乡串户的人为人们提供了便利。我小时候的夏天,最期待听到“冰糕”的叫卖声。
有走乡串户的人,就有固守一地的人,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地摊”了。
学校附近最流行“地摊”。我小学的时候学校门口两边都是地摊,好多同学都会从那里买零食和玩具。那时候,“地摊”对于我们来说是百货商店一样的存在。
大学时候我还是喜欢“地摊”,我的晚饭好多时候也都是在“地摊”上解决的。有时,我也去其他学校附近的“地摊一条街”,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
我曾经在“地摊”上买过一件毛衣,10元一件,陪伴了我整个大学时代。在这些摊位前面逛就像“寻宝”,并且知道,遇到喜欢的我一定买的起。
小区附近“地摊”也容易形成,有的在小区内,有的在小区门口外不远的地方,卖的多是一些蔬菜瓜果之类。下班的人们也不用特意去超市,走到小区门口买两个菜就够吃了,特别方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路边渐渐没有摊位了。越是没有越是想念。
前不久,正是草莓上市的时候,我去超市的路上遇到几个卖草莓的人。他们在超市和菜市场中间——正是人流多的地段摆摊,我过去时正遇到他们收拾东西离开,大约城管要来了吧。等我从超市出来,就看见已经走了的人不知为何又回来了,而且还被城管抓个正着。
有一个身穿城管制服的男人一手抓着草莓篮子,一手抓着一个崭新的称,篮子和称的另一头是一个迟迟不肯松手的女人。在城管几次严厉地喊“松手”后,那女人终于缓缓放手,悻悻离开。我抬头四顾,还能看到不远处其他“幸免于难”的小贩们的匆匆背影。
最近,总理两次提到“地摊经济”,又让“地摊”开始“起死回生”。在新闻上、朋友圈都能看到好些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正要“大展身手”。目前,也有多个城市已经开放了“地摊”,甚至还有城管专门负责动员“摊主”“摆地摊”。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我们喜欢“地摊”无非是喜欢这样的氛围,它让我们身上沾了更多的“人气”。于讨价还价、来往不息、热络谈闹的人群中,于人声鼎沸的街道上,感受这“人间的烟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