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为什么不爱练琴?

孩子为什么不爱练琴?

作者: 金色弧线 | 来源:发表于2017-09-28 09:09 被阅读0次

    周海宏谈琴——孩子为什么不爱练琴?

    今天我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听讲座,但是这个讲座不是教育孩子的,而是孩子们用来对付家长的。我曾经对家长做过调查,在孩子所有学琴的问题中哪个是你遇到最烦恼的?不爱练琴成为家长们最大的烦恼。很多家长问我,孩子们为什么不爱练琴呢?我回问,孩子们为什么要爱练琴呢?实际上,如果你不能清晰地回答“要”的问题,就不能真正解决“不”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不爱练琴的孩子,只有让孩子们不爱练琴的家长和老师。人天生是喜欢音乐的,正如大家天生喜欢美食。世界上没有哪一样教育可以比学琴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更多,但是学琴苦居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什么大家认为学琴苦?因为我们学琴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目前学琴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业余学琴过于专业化,导致很多孩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我们曾经做过调查,98%的家长都没有要求孩子成为专业演奏家,但100%的家长对孩子进行专业化训练。所以,既然不是想让孩子从事音乐专业,那为什么还要孩子进行那么刻苦、可怕的专业化训练?有的家长就说,万一我的孩子以后是搞音乐的料,一开始不进行专业化训练,那不是误人子弟吗?不要这样想,因为那些将来有可能成为演奏专业的孩子不存在几个月都纠正不好的练琴问题。我们曾经做过调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孩子,从0开始学琴到通过10级,平均用了3年。每年3级速度的进步,哪有时间纠正那么多毛病?所以我告诉家长,如果你的孩子老有毛病纠正不过来,老有错音,你马上要明白我们家的孩子不适合搞专业音乐演奏。过于专业化的技术训练,偏离了我们让孩子们学琴最根本的目的。很多家长对孩子学琴都没有清晰的线路图,可能是为了考级,为了加分。将来如果考级加分取消了呢?今天我为各位家长讲述学琴目的的清晰线路图:1.通过学琴热爱音乐;2.通过音乐热爱艺术;3.通过艺术热爱生活;4.通过生活体验幸福。那么摆正我们学琴最根本的目的后,走出了业余学琴过于专业化的误区后,剩下的就是我们家长没有注意的问题,孩子学琴苦还有我们教育者的责任。

    我今天要告诉你们,原来学琴还可以是不苦的。你会觉得很奇怪, 因为你常年在这种状态下,你已经忘记常态是什么了。孩子有可能爱练琴吗?完全有,但前提是你一定要了解人性的法则。我一直认为关于人性最基本的法则、心理学最基本的规律应该像红灯停、绿灯行那样成为每一位家长、每一位教育者最基本的常识。但是由于很多人不知道最基本的常识,以至于产生了很多教育的悲剧。希望我们能走出野蛮教育,呼唤教育的文明。如果今天家长能掌握这场讲座的内容,那么我们的教育会文明很多,对孩子们的伤害会减少很多,而孩子通往成功、幸福的概率也会大得多。这个法则就是人的需要与动机,快乐和强化最基本的心理学原理。

    没有动机就没有行为,人类一切有意识驱使的行为都是背后有动机的。什么是动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一个目标以满足某种个体需要的念头等等。你有某方面的需要,发现了目标,然后产生了动机,动机产生了行为。需要和目标共同作用产生了动机。举个例子,你让孩子去考级,孩子考级拿到证书后先窃喜,接着他看着你等你一句话,这时候家长可能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这样跟孩子说:“真是个好孩子,我就知道你能行,走,去吃好吃的”。第二种是这样跟孩子说:“美什么美啊,人家都考7级了,你才考4级,成绩属于过去,明年争取考5级。”第一种情形下的孩子明年可能还想考5级,第二种情形下孩子明年还想考5级吗?因为孩子有赞美的需要,但第二种情形下孩子产生了痛苦,痛苦的体验已经削减了他的需要,他对考级的目标更没有兴趣了。我们现在常讲,要快乐教育。很多家长经常说,学习不可能快乐。那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快乐,所以不能把学习变得快乐。动机产生期待,期待是一种张力,你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快乐。当需要没有满足就产生痛苦的体验。快乐是需要满足的感受,痛苦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感受。如果你能掌握“快乐是需要满足的感受”这个原理,就能让孩子学习、生活充满快乐,那么我们就能用快乐来强化人的行为。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才4岁,特别爱骂人,张口就骂极难听的话,他的家长也不明白为什么。实际上,这个孩子爱骂人的习惯一定是受过奖励,孩子骂人时的快乐被强化了。孩子小时候鹦鹉学舌学到很多话,其中有些是他听到大人骂人的话,他就学了这句话,当你听到这么小的孩子骂人会觉得很震惊,而这种震惊的反应给了孩子一种快感。因为人有一种本能的需要,想看到自己让世界发生改变,成就感需要。你的每一次惊讶的反应对他都是一种奖励,满足了他看到自己的力量改变了世界,产生了快感。我就想告诉大家,你不知不觉给孩子一些错误的行为以快感反馈奖励了孩子,你也不知不觉地惩罚了孩子。

    需要产生目标,目标产生动机,动机产生结果。那么孩子出于什么需要,想达到什么目标而练琴呢?我曾经做过调查,结果都是开发智力、培养情操、增加社会竞争力之类的。这些结果都是家长的需要,不是孩子本身所需要的。目标的需要者是家长,行为的执行者是孩子,目标的需要者和行为的执行者不是一个主体,所有的问题都源自这点。我们经常给孩子做思想工作:爸爸妈妈多不容易啊,不就是为了你将来好吗?你现在不理解我,你将来就会理解的。孩子不会买账,因为所有你说的东西都不是孩子的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行为,教育者要把自己的目标和孩子的需要结合起来。孩子在练琴过程中有哪些需要可以和你的目标挂钩呢?有六大需要,在学琴中、在生活方方面面中都有,分别是审美需要、成就感需要、亲和需要、优胜需要、生存需要、自由需要。

    一、人有审美需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很多家长整天说孩子不爱练琴,但好听的曲子孩子就爱练,不好听的曲子孩子就不爱练。为什么不给孩子布置好听的有技术价值的曲子呢?

    二、人还有成就感需要。成就感需要就是人作为一个生命体要确认自己生命的力量。你上个星期给小孩布置了练琴的曲子,他还一点都不会,这个星期弹完了,多大的成就啊,会了!这时候你面无表情给他画出10个错音的位置,你把没有错音作为成就感目标,孩子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了。再过了一个星期,孩子弹得没有一个错音,你又说孩子乐感不好,你又把乐感好调整为成就感目标,孩子又一个星期什么成就感都没有。第三个星期,孩子乐感很好,而且一个错音都没有,你却说风格不对。不管孩子做什么,你一点成就感都不给孩子,就像跳杠的裁判,每当孩子跳起来的时候你就把杠提一下,还说小孩怎么越来越不爱跳高了。我们家长经常忘记奖励的本质是快感反馈,快感是需要获得满足时的感受,孩子有成就感需要,他希望他的动作让你发生变化,但你却一点反馈都没有,成就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三、人有亲和需要。人作为群体动物,有个非常大的本能就是需要和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搞好关系。孩子第一亲和需要的对象是父母,自从孩子开始学琴后,你开始对他不满,开始训他,开始指责他。我曾经做过调查,很多孩子说,自从我学琴后,我妈就不爱我了,我在学校学习从没操过心,就因为学琴挨了很多打。孩子跟你有亲和需要,由于学琴的问题你和他的关系发生冲突,那么学琴就是破坏孩子和你亲和的罪魁。大家想想,当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你都对他喜笑眉开,唯有学琴的时候你就对他横眉怒对,孩子会爱练琴吗?孩子有亲和需要,谁跟他一起让他有和谐感、亲切感、温暖感,他就愿意和谁交往,那么这个对象让他去做的事情他就愿意去做。小孩考级目标的真正需要是亲和需要。因为考级通过,妈妈会高兴,这就意味着我亲和需要的满足,小孩考级目标是想听到妈妈的赞美,想看到妈妈的笑脸。所以各位家长要知道,孩子为你练琴你应该很高兴,如果有一天他不想讨好你,不在乎你对他的态度了,这时候你才该真真正正开始害怕,意味着你对他失去了起码的影响力。

    四、优胜需要。家长经常采用批评的方法、指责的语气、惩罚的手段对待孩子的错误,只要你做这件事,你就要明白你正在破坏孩子学习的动力。人作为个体动物,有一种本能想要成为强者,有强烈的优胜需要。世界上最讨厌的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每当孩子觉得自己很牛的时候,你就偏要找一个比他高一等的孩子,让孩子有挫败感。

    五、人有自由的需要。小孩为什么爱玩游戏?因为自由,但很多家长喜欢陪小孩玩游戏,指导小孩你应该这样玩,小孩一下子就没有兴趣了,因为你的陪伴成为了一种约束。小孩弹琴特别想弹自己喜欢的曲子,这时候老师却说,必须弹老师布置的曲子,小孩就感觉不自由了。

    六、生存需要。我把生存需要放在最后,因为我不希望它出现在孩子练琴过程中。孩子学琴和生存有关系吗?有,因为有些家长会说:“不练琴看我打死你,不练琴不让你吃饭。”练琴成为孩子生命安全感受到威胁的原因,孩子能愿意练琴吗?教育当中的打是惩罚,惩罚是需要的剥夺。

    很多家长以为我只要采取高压姿态,孩子就会屈服,但是孩子学习是需要动机的,而人产生动机是有结构的,一种叫拉力,一种叫压力。拉力是审美需要、成就感需要、优胜需要构成了一种吸引力。这曲子特别好听我特别想弹,这是审美需要;这个孩子考了6级,我才考了5级,我要努力超越他,这是优胜需要;成就感需要有认知成就感和操作性成就感,小孩爱玩游戏过关,随着技能提升,游戏难度开始提升,总要让孩子付出一点努力才能获得快乐,这是成就感快乐。所以家长不要经常责备孩子爱玩游戏不爱练习,因为你没有把学习设计成有成就感快乐。小孩不爱练琴,但小孩一级通过了,他就想考二级,等到他过了7级已经很痛苦,但他还想去考10级,因为考级对他来说有成就感需要。总之,这些需要构成了目标的吸引力拉着孩子,但也构成了压力,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的动力结构主要是压力。如果孩子童年遭遇所有的惩罚中有92%是源自练琴,那么这个孩子就属于学琴后就不断挨打的孩子。大家都在宣传郎朗,有很大的误区,大家知道吗?世界上有位快要和郎朗齐名的钢琴家,叫王羽佳,王羽佳在学琴中从来没有挨过一次打,她父母主要的任务是不让她学琴,因为她一坐在钢琴前面就不下来,不出去玩,不晒太阳,不肯出外锻炼身体。但这个例子没有广为传播,以至于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学有所成必须得挨那么多打。我想告诉大家,我调查过很多中央音乐学院的年轻老师,动力结构大概在12岁前发生了改变,一开始家长犯了很多错误,给了孩子很大压力,但是后来驱动孩子练琴的主要是审美需要、成就感需要、优胜需要。注意,要想成才,12岁以前必须完成压力结构向拉力结构的转变。给大家一个刚性指标,如果你的孩子在12岁时还要你逼着练琴,就趁早放弃吧,因为没有完成动力结构的改变。当家长没有任何教育的基础手段让孩子产生压力情况下,他只有一条高压政策。高压政策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负面作用很大,因为没有发自内心的拉力,拉力一旦撤除,动力全无。在教育活动中,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所有的错误都不可以用惩罚的办法,因为你惩罚的同时也破坏了他对这个东西的兴趣、快乐,要通过奖励正确的东西去压制错误的东西。举个例子小孩弹琴特别平淡,一点乐感都没有,为什么?因为乐感要发自内心的表现力,而你平时都用训斥的方法教育他,他没有表现的欲望。应该这样做,小孩弹琴弹完后马上鼓掌,说:很棒,高潮再出来一点老师的眼泪就出来了。你把他的问题作为一种成就感目标设定,在所有的教育中孩子的错误都应作为一种快感的源泉存在,我们要像鸡蛋挑骨头一样挑出孩子的优点,通过让孩子想发扬优点来压制他的缺点,而不是指出缺点,打击错误。所有教育中的高压政策往往效果都很差,只要家长特别暴力的,孩子往往学习就不好。

    两个孩子刚开始学琴的时候都没有什么感觉,都很想学琴。第一个孩子老师总给他布置特别好听的曲子,还让他自己选择最喜欢曲子练习,所有的技术练习都包含在美妙的乐曲中顺带实现了。家长出门的时候要求孩子练习2个小时钢琴,回来这样说,真棒,出门的时候还不会弹,现在都会了;而另一个孩子除了基本练习,就是音阶练习,都是要求练习特别难听的练习曲,而且家长永远爱指出孩子的错误,指出孩子的不足,不是对孩子的成绩无动于衷,就是老认为孩子没有达到你心目中的目标。一个孩子学琴后家庭其乐融融,另一个孩子自从学琴后父母态度就变了,甚至家庭关系就紧张了。一个孩子的家长总鼓励孩子好的方面,另一个孩子的家长总拿别人家水平更高的孩子跟自家孩子比较,总让孩子充满挫败感、自卑感。一个孩子从来不把生存需要和学琴挂钩,而另一个孩子自从学琴后生命安全感受到威胁。一个孩子很自由可以选择自己爱练的曲子,另一个孩子练琴没有自由。我问大家,第一个孩子能不爱练琴吗?第二个孩子能爱练琴吗?世界上没有不爱练琴的孩子,只有让孩子不爱练琴的家长和老师。快感强化动机,痛苦弱化动机,这是不可抗拒的人性法则,也是教育者必须要遵循的心理学规律。要想让孩子爱做什么,你就要让他在这项活动中尽量获得快乐,尽量减少痛苦。我相信只要家长一旦明白“快乐是需要满足的感受,痛苦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感受”,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无数防不胜防。那么这是事关教育成败最重要的心理学的法则。世界上没有不爱练琴的孩子,只有让孩子不爱练琴的家长和老师。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为什么不爱练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hm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