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在西安
我们爷爷辈儿的老西安人,是怎样过年的。

我们爷爷辈儿的老西安人,是怎样过年的。

作者: 初见西安 | 来源:发表于2017-02-06 11:02 被阅读963次
    老西安人过年,讲究!

    虽说有十里不同俗之说,其实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大同小异。像一个滚动的雪球,在五千年的转动中,携风带雨,层次叠加,脉络重重,却仍然是一个同心圆。

    春节民俗,各地大同小异。凡是华人,不论在哪儿,都过春节,都把过年当作辞旧迎新的仪式。

    |老西安|

    陕西是周秦文化肇始之地,千百年来,农耕文化发达。而老西安是一个典型的俗浮社会,穿衣戴帽、骑马坐轿、行当把式、四时风物,全有自己的讲究。城有城俗,乡有乡约,你是无论如何都该知道一些老西安的节俗和礼俗的。所谓入乡随俗,说得就是这个理儿。

    老西安人讲究“宁穷一年,不穷一节”,这个“节”单指春节,不与其它节日混同。说年俗,其实并不是说年节之下四城四乡的热闹,也不是说年末岁尾张灯挂彩的形式。我们来看看春节的禁忌与物候,捎带着也说一些趋吉和避凶的俗浮的讲究。掐指细数,每年老西安城仅大大小小的民间祭祀活动,就有200多次。这还没算各行当、各乡帮自己的活动。

    陕西农村一带的过年,是从农历的腊月初五拉开了序幕。

    腊月初五:“煮五豆”。一大早,就把苞谷、小麦、大米、小豆、黄豆等粮食和豆类掺在一起煮着吃,凑够五种以上材料就可以,而且要多煮一些,从初五起每天掺一点进去吃,一直吃到腊月初八。“煮五豆”,寓意五谷丰登,来年能有好收成,“吃五豆”也是享受一年来辛勤的劳动果实。

    |五谷杂粮|

    腊月初八:“吃腊八”。农村一般进入“数九”后就开始杀猪,选择这个季节杀猪,一是到“数九”天后,也没有什么新鲜饲料可以喂了,二是这个时候杀的肉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变质。到初八这一天,家家都要“吃腊八”,所谓的“吃腊八”,就是吃腊八粥。

    |腊八粥|

    腊八粥也是当早饭吃,初五的五豆一直要掺着吃到今天也才算结束。

    用自己收成的谷物熬成腊八粥,以此庆祝一年的辛勤劳动硕果,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腊月二十三:“打烟牵”。“打烟牵”就是打扫自家院落和房前屋后的卫生,把沉积的烟尘和四处牵附的蜘蛛罗网打扫干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一天,也是各家送灶神上天的日子,传说中,灶王爷的妻子(就是灶母)是玉皇大帝的女儿,这一天,灶王爷和灶母一起要回天庭团圆了,为了答谢灶神、灶母一年照顾,同时,也为了让他们二人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各家在白天打扫完卫生后,晚上八九点后,就在自家厨房的案板上的灶神画像前,点上几炷香,把烙好的“灶饼”(薄薄的类似锅盔),拿出来祭奠,之后就将“灶饼”分食而净。

    |除尘|

    这一天,也是各家送灶神上天的日子,传说中,灶王爷的妻子(就是灶母)是玉皇大帝的女儿,这一天,灶王爷和灶母一起要回天庭团圆了,为了答谢灶神、灶母一年照顾,同时,也为了让他们二人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各家在白天打扫完卫生后,晚上八九点后,就在自家厨房的案板上的灶神画像前,点上几炷香,把烙好的“灶饼”(薄薄的类似锅盔),拿出来祭奠,之后就将“灶饼”分食而净。

    |灶王爷画|

    民间流传有“花鼓子”:“灶爷上天,好话多说坏话免言;少下米多做饭,人来客去吃不断”!

    腊月二十九:“蒸馍馍”。这一天,到哪一家看,大家都在做一件同样的事情,就是“蒸馍馍”,农村这个时候蒸馍馍一来是正月天自己吃,二来是招待客人,三来是正月初一女儿回娘家和亲戚拜年送礼用,所以蒸馍要挑上好的面粉,蒸上几“箁篮”(装粮食的很大的敞口竹器)。

    |箁篮|

    农村“蒸馍馍”从早上一直要蒸到晚上了,最后,趁着热锅,再把过年的丸子和酥肉放在油锅上炸好,把过年的肉再卤好,就等着过年了。

    |蒸馍馍|

    大年三十:“团年饭”。大年三十中午十二点左右,家家就开始贴对联,并开始张罗着年三十的“团年饭”,贴对联,农村可是“逢门就贴”,大门、后门、幺门,逢门就贴,同时,还有猪圈、羊圈、牛圈、鸡圈等地方也是少不了,几指宽,一尺长的红纸上大多写上“牛羊满圈、六畜兴旺、鸡鸭成群、槽头兴旺”等语句,寓意尽在几里行间了。

    |贴对联| |门神|

    年三十,看谁家的饭吃的早,看谁家麻利,一般下午两点多就开始了,在家劳作的,在外打工的,这个时候都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一起吃“团年饭”。这个时候,听到谁家的鞭炮响,肯定是这家开始开饭了。在农村,“团年饭”又称“谈年饭”,一般吃的时间比较长,办吃边聊,一年末了,轻轻松松的谈不完啊。

    |70年“团年饭”|

    黄昏时分,要给家里的老先人(故去的祖宗或长辈)或故去的亲人去“送亮”,在坟头前,拔几把荒草、捡几颗碎石,然后用纸糊上两个灯罩,用树枝撑开,放置在坟前两侧,把蜡烛或者煤油灯放去点燃,然后敬上几炷香,磕上几个头,燃一串鞭炮,化数叠纸钱,一切的追思和怀念尽在这一切的举动中,过年了,还有故去的先人和亲人需要记住啊。

    |烧纸钱|

    晚上要熬夜,一般都在“笼火烤”,一家人围着火炉,边烤火边聊天,饿了,烤几个馍馍,下一碗浆水面吃吃。“烤火”很讲究,有俗语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三十晚上就是要烤火“坐夜”。还有一句话:“有钱人烤炭,没钱人烤柴”,这里的“炭”就是指木炭,农村叫“板炭”,形容木质好;这里的“柴”指的是“木头疙瘩”,平时挖的木头疙瘩这时早已风干,像“黄荆木疙瘩”,一边烤,一边还吡吡吧吧作响,一家人“坐夜”、“烤火”,其乐融融。

    |烤火|

    这一天还有几个讲究,一个是“三十的垃圾不能倒,要堆起来”,还有一个是“忌口”,尤其是小孩子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到这一天,大人都要给自己的孩子交待不要乱说话,以免带来不吉利。

    到晚上再把次日的饺子一包,半夜十二点放一个鞭炮,辞旧迎新,这一刻,意味着新年已经到来了。

    大年初一:“大拜年”。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年关”等。由于这一天是岁首,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因此四城百姓就一致认为这一天该“慎始”,该“求吉”和“纳福”。

    在过去的老西安,“年关”的讲究颇为繁缛,比如忌洒扫,忌吵嘴,忌打碎器物,等等。年关上尤其忌讳在被子里面打喷嚏,俗以为如此会招灾破财。大年初一,各家争相早起,俗忌拜年于床前,若受拜者卧床不起,俗以为大不吉利。

    |窗花|

    初一一早,天不亮就起来,把自家的孩子从熟睡的热被窝中悄悄地叫醒,穿上新衣,戴上新帽,把锅里的水烧开,出门放一挂鞭炮,俗称:“出行”,鞭炮一放完就可以不用忌口了,然后就开始煮饺子吃。

    这一天,倒洗脸水时不能叫“倒水”,因为农村说:“水了”,就是穷了,水就是财,这和中国传统文化如出一辙。

    |拜年|

    初二,新媳妇“回门”。新女婿孝敬岳丈的礼物讲究双数,忌讳单数,所送礼物忌讳“黑心”,如皮蛋。在老俗里,初二是祭财神的日子,一大早儿就有穷汉敲门打户地“送财神”,没有谁家把“财神”档堵门外,更忌说“不要”,只能说“有了”。

    正月初三,又叫“小年朝”。初三依旧俗应祀祖祭神,忌出门,忌宴宾,讲究在自家祭天祭地祭列祖神仙。在城外四乡的旧俗里,初三是五谷的生日,祭谷神社稷,开祖宗祠堂礼拜列祖列宗、严明家法。在老西安的传说里,正月初三还是老鼠嫁女的日子,城乡百姓在这天晚上会早早上炕,以免打扰老鼠的美事。

    初四,相传这天是灶王爷下界的日子。灶王爷在这天要查点户口,因而初四忌出门,忌行商。晚上由老一辈给灶房贴灶君像,焚香祭拜。

    正月初五:“出五清”。自大年三十的垃圾起,初一到初五这几天的垃圾都不能倒掉,初五这一早,要烧点香、放个炮,把积攒多天的垃圾选择一个十字路口倒掉,香就点在十字路口上,所谓“出五清”,终于送走了过去,清清静静,干净利索了。老西安还有“破五”的讲究。俗以为初五以前,百事禁忌,初五日以后,似可破忌。

    初六,这天是“马日”,城坊及四乡讲究“祭槽头”。马厩门前、牲口棚的栋梁间要贴“六畜赐福”、“槽头兴旺”等吉祥文词。

    |马厩贴:槽头兴旺|

    初七,这天是“人日”。衙门忌动刑,市井忌挑担。

    初八,这天是谷日。喜睛忌阴。睛兆五谷丰收,阴兆五谷荒歉。

    初九,这天是旧俗里的“天日”,也就是玉皇大帝诞生的日子。城坊百姓有祭天的习俗,讲究燃放天灯祭天。

    正月初十:“看天管物”。初十,旧俗是“石头”的生日,有“十不动”的讲究。依次是:不动刀斧,不推磨子,不碾谷子,不捶布,男不挑担,女不弯腰,等等。

    还有这样的说法,从正月初一到初十这十天,每天都有一个“实物”被天看管,分别是:“一鸡、二犬、三猫、四鼠、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麦”,举例来说,到了初一,如果天气非常好,那就说这一年的鸡就喂的好;到了初四,如果天气不好,说明这一年老鼠就不好过了;到了初九天气不错,说明今年的豆类作物长势会喜人,反之亦然。

    正月十一、十二:“不做针线活”。到了正月十一、十二这两天,是传说中的“老鼠嫁女”,是万万不可做针线活儿的,当地还流传一句话:“懒婆娘没一双,勤快婆娘一箩筐”,“懒婆娘哼哼,还有谷雨、清明”,是说懒婆娘经常找借口,说正月不能做针线活儿,正好可以不用干了,正月过了,还有谷雨和清明节,理由很多,总有不想干活的理由;而勤快的媳妇,则每一天都可以找活儿干,单单一个正月就可以做上一箩筐的针线活儿。

    |窗花:老鼠嫁女|

    正月十三,这天是“关公磨刀日”,禁忌动刀动斧、忌舞刀、忌弄棒。

    正月十五:“狮子、龙灯、彩(采)莲船”。正月十五,俗称“十五”或“上元节”,相传这天是天宫大帝诞生的祭日。为祈天官赐福,城坊百姓诵经持斋,不动荤酒。这天还是旧俗里的“元宵节”,沿街铺户张灯结彩,城坊庙宇酬神报祝;家庭聚会吃元宵,讲究给元宵里包一枚麻钱,谁吃到这个元宵会在这一年里宏运大发。正月十五喜阴忌晴,有“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的老话。

    |元宵|

    其实,有的从正月十三就开始玩了,但大多以正月十五最多,“花鼓子”中唱到:“正月十五月儿圆,狮子龙灯采莲船”。

    正月十五下午吃完饭,再给故去的先人和亲人“送完亮”,自个的家里也是点上长明灯,挂上灯笼,天一黑,人们就开始疯狂的载歌载舞,玩起了狮子龙灯,毕竟是“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嘛。

    |舞狮子| |耍龙灯|

    “狮子”是用麻布做的身子,头是用钢丝箍,用布缝制,用纸装饰的彩色头盔,还有九个大的疙瘩在头顶,一般两个人玩;“龙灯”是一组长龙,分别有龙头和龙身构成,下边隔一截就有一个手柄,多人在举着玩,这些和电视上没有两样。“采莲船”是用木棍铁丝搭建而成,形状像小船,有篷、有船头船尾,中间站立一个人,用手提起两侧就可以玩。边上还各有一个少女,称作是“帮船”的,船尾有艄公“撑船”,并伴有一个“摇婆子”(类似媒婆,很疯癫),船的前边还有一个大头和尚开路。

    |采莲船|

    “锣鼓喧天一声响,花鼓子打的累香香”,一般玩这些,最抢眼的当属唱“花鼓子”了,伴奏的一般是“五件套”,分别是鼓、锣、大锸、勾锣、马锣五件。

    演出的顺序也有“花鼓子”为证:“狮子龙灯头里钻,彩船花鼓子随后跟,你说爱坏多少人”,同样还有:“你不来了当我来,莫叫花鼓子冷了台”。

    而这时候,小孩子们也举着用竹篾做的各式灯笼,点上红色小蜡,三五成群玩耍,或跟在耍狮子龙灯采莲船的人群后嬉闹。

    |龙形花灯|

    玩耍一直要到深夜才结束,大家才依依不舍得回到各自的家里睡大觉,这一夜,玩得真是酣畅淋漓、尽兴满意而归。

    整个春节 ,就数这一夜最热闹不过。

    正月十六:“游柏柏(音bei)”。热闹了一夜,正月十六白天,人们则在头上插上“柏树”枝,到处游玩,走街访友,“窜门子、盘家常”,寓意百病消散,大吉大利。

    这个时候,农历的“年”才算真正意义的结束。

    正月廿五,相传这天是填仓节,男忌农活,女忌针线。在明清二朝,这天还是老西安的龙凤节。

    |龙凤花灯|

    二月初二,这天是旧历里的惊蜇日,也叫“龙抬头”。自“龙抬头”日开始,地气上涨,大地还阳,百工百业,复始奔忙。

    吃了二月二的“箕子豆”,老西安人的“大年”,这才算过完了。


    世上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初见的眼睛,抱着好奇,探索身边,一切美之为美的东西。不限于美食,不拘于旅行,不困于娱乐。笔耕不辍,勤奋更新。

    很高心你从今关注,不遗憾你转身离开。更多的分享,欢迎来我的微信公众号(初见西安 微信号:meetXA)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爷爷辈儿的老西安人,是怎样过年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mi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