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痛并感悟着》
一、痛苦和自由
所有的人都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的意见相同。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孤独是人类属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它是被一种存在于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需要”和“对人世本质的虚无的觉察”之间的矛盾所激发的。
我活着,是因为我诞生了。是因为我的父母孕育了我。我自己并没有要求诞生。但一旦我诞生了,活着,就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追求尽可能好的结果,并尝试着给一开始就被扭曲的自由以正确的方向,这是每一个人都希望去做的。
自由被扭曲了,是因为父母在孕育我们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他们设想我们将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职业等等诸如此类的希望或寄托。我们的自由被扭曲,也受教育的影响,受新闻和媒体每天提供的信息影响。
忠诚,即使是深深的忠诚,也从不会是洁白无瑕的。
无需赤热的烤架,地狱就是他人。他们可以通过观念的灌输,把你烤的迷迷糊糊。
自欺永远摇摆于真诚和犬儒主义之间。
我们可以做许多白日梦,可以失败,可以哭泣,但也可以光芒万丈。
思想在头脑里流过,或快或慢地,我们不使任何东西留下来,让它们自然地逝去。很多情况下,由于缺少借以依附的词句,我们的思想始终是模模糊糊的,它们汇成一些含混的但很有趣的形体,互相贪婪地吞噬着,马上我们就把它们忘了。
人就像是骰子一般,把自己投掷到人生之中去。
不选择其实就是一种选择。
人首先存在,碰到各种遭遇,世界起伏不定,然后限定自己。因为,人在开始时一无所有,只是后来才成为什么。
你之所以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
人有选择的权利,人通过选择获得自己的本质。
你是自由的,所以你选择吧。这就是说,去发明创造吧。没有任何普遍的道德准则能指点你应当怎样做:世界上没有任何的天降标志。
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天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
我们痛苦,因为我们是自由的。
人不外乎是他意图成为的东西。人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存在。因此,他是他行动的总体,是他的生活。
没有人妨碍我们的自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汲干了我们的自由。
神与国王都有痛苦的秘密,那就是人是自由的。
人生越是荒唐,死亡越是难以承受。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清算账目。
存在先于本质。
写作是对生活的反抗。
人有压抑他人的天性。而且人生而自由,这种自由是选择的自由。
在能找到任何真理之前,人必须有一个绝对真理,而这种简单的、容易找到的、人人都能抓住的真理是有的,它就是人能够直接感受到自己。
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够人们受用。食物不够,爱不够,正义不够,时间永远不够。
最好的工作不是做你认为最难的,而是你最擅长的。
二、在忘却中前进
欢乐与欢乐不同,痛苦与痛苦不同,其间的区别远远超过欢乐与痛苦的不同。
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欢乐。
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痛苦。
逝去的感情事件,无论痛苦还是欢乐,无论它们一度如何使我们激动不宁,隔开久远的时间再看,都是美丽的。
我们还会发现,痛苦和欢乐的差别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大。欢乐的回忆夹着忧伤,痛苦的追念掺着甜蜜,两者又都同样令人惆怅。
对于一个视人生感受为最宝贵财富的人来说,欢乐和痛苦都是收入,他的账本上没有支出。
这种人尽管敏感,却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在他眼里,现实生活中的祸福得失已经降为次要的东西,命运的打击因心灵的收获而得到了补偿。
只要生存本能犹在,人在任何处境中都能为自己编织希望,哪怕是极可怜的希望。
如果没有任何希望,没有一个人能够活下去。即使是最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们的彻底也仅是理论上的,在现实生活中,生存本能仍然驱使他们不断受小小的希望鼓舞,从而能忍受这遭到他们否定的人生。
健康是为了活得愉快,而不是为了活得长久。活得愉快在己,活得长久在天。
况且,活得长久本身未必是愉快。
世人把人生的归宿安排在晚年,竟然把安度晚年看作一种幸福。
一本即将焚毁的书,何必去操心它有没有一张光滑的封底呢?
痛苦使人深刻,但是,如果生活中没有欢乐,深刻就容易走向冷酷。未经欢乐滋润的心灵太硬,它缺乏爱和宽容。
请不要责备“好了伤疤忘了疼”。如果生命没有这样的自卫本能,人如何还能正常地生活,世上还怎会有健康、勇敢和幸福?
古往今来,天灾人祸,留下过多少伤疤,如果一一记住它们的疼痛,人类早就失去了生存的兴趣和勇气。
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生命连同它的快乐和痛苦都是虚幻的。这个观念对于快乐是一个打击,对于痛苦未尝不是一个安慰。
人生的重大苦难都起于关系。
对付它的方法之一便是有意识地置身在关系之外,和自己的遭遇拉开距离。
例如,在失恋、亲人死亡或自己患了绝症时,就想—想恋爱关系、亲属关系乃至自己的生命的纯粹偶然性,于是获得一种类似解脱的心境。
佛教的因缘说庶几近之,然而,毕竟身在其中,不是想跳就能跳出来的。
无我的空理易明,有情的尘缘难断。
认识到因缘的偶然是—回事,真正看破因缘又是一回事。
对于人生的苦难,除了忍,别无他法。
一切透彻的哲学解释不能改变任何—个确凿不移的灾难事实。
例如,面对死亡,最好的哲学解释也至多只能解除我们对于恐惧的恐惧,而不能解除恐惧本身,因为这后一层恐惧属于本能,我们只能带着它接受宿命。
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由此推导,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人天生是软弱的,唯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厌恶那种号称铁石心肠的强者,蔑视他们一路旗开得胜的骄横。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幸福的反面是灾祸,而非痛苦。
痛苦中可以交织着幸福,但灾祸绝无幸福可言。
另一方面,痛苦的解除未必就是幸福,也可能是无聊。
可是,当我们从一个灾祸中脱身出来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是幸福的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实,“大难不死”即福,何需乎后福?
对于别人的痛苦,我们的同情一开始可能相当活跃,但一旦痛苦持续下去,同情就会消退。
我们在这方面的耐心远远不如对于别人的罪恶的耐心。
一个我们不得不忍受的别人的罪恶仿佛是命运,一个我们不得不忍受的别人的痛苦却几乎是罪恶了。
我并非存心刻薄,而是想从中引出一个很实在的结论: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三、生活需要自己去感悟
人们安于现状,听天由命。这种生活状态,无论是在城市,抑或是在乡村,都弥漫着深深的绝望。
即使锦衣华服,用麝皮或者貂皮来武装自己,这也只是于绝望中寻求一丝安慰而已。
很多人都热衷于游戏或者娱乐,这也是一种发泄,不是放松。
真正的智者,是不会沉溺于绝望之中的。
对于人生的真谛、生存的意义、生命的本质,人们的选择总是趋于一致的。
那些看似是经过了慎重而明智的考虑做出的选择,其实仅仅是因为在内心中别无他选。
因为固有的观念蒙蔽了我们智慧的大脑,只要保持冷静而健康的思维,你就会知道,每天的太阳都会提供新鲜的光芒,旧日的偏见时刻都能够被摒弃和纠正。
无论多么古老的思想或者行为,在没有被有效验证之前,都不足以服人。
昨天还是世人公认的真理,明天也许就是需要被抛弃的谬论。
别人告诉你不可能的事情,你要亲身试过再决定相不相信。
前人的结论,随着时光的洗涤,也会有新的变化。
古人在历经了漫长的黑暗之后才明白,只要保持燃料,燃烧就可以维持。
而今人却可以让燃料煮沸的那锅热水,带你像飞鸟一样在天空翱翔。
年龄和经验不足以给人带来优势,即使是生活的智者,他能够从生活中获得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依然值得人们怀疑。
事实上,老年人未必能够给予后辈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因为他们的经历也仅仅是个人的,更遑论这其中更多的是惨痛的教训。
生活需要自己去感悟,前路漫漫,我们还未曾涉足。先辈们虽然已经走过,但那只是他们的人生之路,对我们来说没有丝毫帮助。
同样的一件事物,对于有些人来说是生命之必须,而对有些人来说只是奢侈的享受,但一定也有一些人对此一无所知。
一个人的潜能是无穷的,是无法衡量的,任何经历都只是万千可能中的一种。
我们不能够用过去的成例来衡量未知的领域。
夜空的繁星闪耀着光芒,苍茫的宇宙中有万物在生长。生命就如同这宇宙一样,变幻无常,谁也不能够预测他人的未来。
我们要尽可能地相信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还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我们需要抛弃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关怀给予更多的人。
世人永无休止的焦虑和紧张,将我们当前的事情无限放大了。
于是我们总是陷入这样的忧虑中:还有多少事情没有处理完?如果生病了怎么办?
于是,我们白天小心翼翼,夜晚诵经祈福,总是期盼未来。
我们无比忠诚地坚持着这种状态,即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毫不退缩。
或许,我们会这样说:除此之外,又能如何?
但是,每一种思维的迸发,都是一种新生活的开启。
如果人们将自己大脑中想象的情形理解为现实存在的话,那么他就会以此为基础来假设自己的生活。但生活之海,人们永远望不到边。
四、注重心思和心情的调理
人类所以超过其他生物,因人类有一种优越力量,能变化外界,创造东西。
要有此变化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如果我们本身是机械的,我们即无改变环境之力。
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这从何处见出呢?
就是在他能自觉,这是人类第一也是唯一的长处;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
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就必须调理他。
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
我们对外界尚需要调理,则对自己而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面。
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
凡说一句话,或写一段文字,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
一篇东西,得要让它有总有分,对一个问题也要能仔细分辨。
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
至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
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懈;
二是乱。
懈或散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没有。社会上也不会有人去理他。
乱或暴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
暴乱或偏激,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
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这种无能的陷于机械性的人是可怜的。
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
这是要在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就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
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
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地去说去做。
所以,要常常回头看,发现自己的缺欠,注意去调理。
做事则要集中精力去做,一面须从容安详,一面还要挺然。
挺然是有精神,站立得起。
安详则随时可以吸收新的材料,因为在安详悠闲时,心境才会宽舒;心境宽舒,才可以吸收外面材料而运用融会贯通。否则读书愈多愈无用。
丁俊贵
2024年1月2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