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六月写的一篇文章,现在看来简直像个愤青.... ....)
写这篇东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学本科阶段的课全部完成了,二是距离高考出分已经三年了。
其实大学走到这里,再回看很多困扰自己的东西往往豁然开朗,但个人前方到底能有怎样的明天又不够清晰。三年实在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间段,它足以让一个人摆脱幼稚,却没法让一个人走向成熟--多少同辈还在做着自己的探索,少数同龄人或快我们几步,慢慢做出了一些成果,还有一部分稍微慢一点,还没有找好自己的定位。总的说来,如果一个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明确自己能做什么的话,那我肯定还没做好,因为我还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我三年间又确实做了不少工作--看的书,和老师交流的次数,专业方向多方面的探索这些我都问心无愧--“我做得比大多数同龄人好”!这就很尴尬了,就像我现在自己的定位那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仍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能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三年确实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就如云叔所说“青年教师忙着赚钱养家,又会有多少精力来投入教学?”这三年上了很多课,没什么特别的事情我都不怎么翘课,但真正受益的课程不超过5门,很多课简直就像“教育的牺牲品”--老师不想教,同学不想学,到头来大家心照不宣地混一混好了,不要和我说什么“大学上课都是引导,老师还是能启发你的”,这在我看来这种说法纯粹是自欺欺人,如果我再这么说下去就是个愤世嫉俗,一事无成的傻逼。但我不会,看清高等教育的玩法后,我开始琢磨怎么利用这个平台来做自己的事情,和多数老师愉快地交谈中,我都深受启发。这里我想谈一谈那不超过5门受益匪浅的课:
一是Simon的英语交流。这门课上Simon几乎每节课都会笑谈人生,和你分享他70多年来真正的人生经验,细数人生点滴,一股真正的浩然正气与豪气实在让人印象深刻。对学生为人处世友善而严肃的提示,对时事犀利且意味深长的点评,对往事虽历历在目但仍能拿出与君共享的大度... ...这绝对是我大学上过最好的一门“通识教育”课,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周游世界的计划又践行得如何,如果他能把他的经历记录出书,我一定先买10本!
二是穆大的数据库原理。我曾经给穆大写过邮件,表示他是大学影响我最深的老师,不仅仅是在这门课上,更多是在人生态度上!他的课会让你明白真正的专业基础课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叫真正的“深入浅出”!不需要多少先前的准备,只要投入,他可以让你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大家都说穆大一个人拉高了软院老师修养几个等级。没错就是这样!这一年我时常在想,我为什么这么佩服他,因为他就是我一辈子追求的楷模--“谦谦君子,文质彬彬,顶天立地,光明磊落”。前面八个字体现在他对学生的态度上,多晚去敲他办公室的门都可以,你有问题,他总会抽空和你聊。而后八个字体现在他人生的态度上,真正的一生进取,丰盛人生。身居院长,大可不必活得这么累。而450那每晚几乎12点前都不会熄灭的灯光会让人感受到什么叫真正的“一流”!常言“熟悉助长轻视”,刚开始接触他会觉得这是一个真正高不可攀,风度翩翩的学者,有过交流后你会发现他也需要做妥协,也会有脾气,也是一个普通人,因为做了“非凡事”而有了今天。但这丝毫不会减少我对他的尊重,我觉得我这一辈子都会很感谢他,如果没有碰到他,我大学到现在还在玩泥巴!
三是饶老师的数据挖掘。平心而论,这门课内容并不十分精彩,让一个从事科研多年的研究员来给你讲课,多少会带有一些工程师思维和几分“特么你这都不懂”的无奈。但他在这门课上传递了研究的基本方法,高压作业给你带来的成长。尤其是最后一堂课,那种将这门课所学与工业界,学术界的关系结合起来,再结合自己经验,来提炼出的一番启发个人的课程总结,实在令人深受启发。毕竟剑桥博士后,怎会没底?
四是施老师的离散数学。其实这门课内容并不复杂,东西也很多年没有变化,但这确实是一门基础课的典范。包括声明课程边界,详细的说理过程,对作业细节的苛求,都可以说将一门标准基础数学课在能提高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好。
说了四门,为什么我说不超过五门,因为其他一些课程,诸如高数,线代,JavaEE,软件测试,近代史纲要等,这些都让人有过眼前一亮之感,却又难以说念念不忘,所以加起来也算个一门半门。至于其他的大多数课程,如果一年前我会吐槽,但现在不会了。“你不能因为别人不行就否定了自己”,尽量从一大堆糟粕中提炼出些许精华吧,这是我的看法。
以上是我从课程角度对大学三年的一个不深刻的总结,因为深入写下去可能10篇blog都写不完。我想起裴校长在给新生的一封信中曾经写到“选择同济,就是选择放心”。您倒是告诉我放哪门子心?然而话说回来,大学不是已经把所有的平台都提供给你了吗?图书馆,体育场,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利用同济的口碑来做事,这些不都做到了吗?生活就是你发现了种种不足后还能站起来,去靠双手做出合理的改变。一味的数落而不做事和仅仅做个天真的浪漫主义者都是不可取的,于这两个极端中找好自己的位置,多去把人生变得丰富,做到不虚此行,于试错中找到自己的应许之地,这样看来,这个“大学”还有几分可爱呢!
感谢我的母校用三年把我培养成了一个我以前完全没想过的人,三年前的种种期待和不安,三年间的自我否定,韧性和处世哲学,都将指导我走向下一个三年,甚至下一个三十年。三年前此刻或许我还在绞尽脑汁想怎么填高考志愿,如果回到三年前,我会和自己说,就还填同济吧。它会给你一个不完美的大学,但已经没有必要重来!(说得好像要毕业了,但确实就是那么回事...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