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张仪去了秦国。秦国派公子华、张仪率军队围攻魏国蒲阳。张仪建议秦王说,把蒲阳还给魏国,并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
张仪又跑到魏国跟魏王说,秦国对魏国可真是宽厚啊,魏国可不能对秦国不讲礼义啊。魏国于是拿出整个上郡的十五个县来报答秦国。张仪回到秦国后,立刻被任命为宰相。
张仪与齐楚两国宰相在啮桑举行会议,归来之后,被免去宰相职务,改任为魏国宰相。他想让魏国臣服秦国,为各国带头,但魏王没有听从。秦王便派兵进攻魏国,并暗中送给张仪丰厚的财物。
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联合讨伐秦国,进攻函谷关,被亲兵击退。
张仪劝说魏王,魏国地方不满千里,士兵不足三十万,地势四下平坦,没有崇关大河的险要阻碍。军队分别守卫着和楚国、韩国、齐国、赵国等国的边界,用来扼守要塞的还不到十万人。所以,魏国历来是厮杀的战场。各国虽然约定联合抵抗秦国,还结盟。
但是,大王,同一父母的亲兄弟,有时候还为争夺钱财互相残杀。各国之间,想靠反复无常小人苏秦的一番伎俩就结成同盟,明显是不牢固的。大王您不和秦国结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河外,占据卷县、酸枣等地,袭击卫国,夺取阳晋。
到了那个时候,赵国不能南下,魏国也不能北上,南北隔绝,就谈不上联合抗击秦国了。大王您的国家处在为难之中啦。
所以,还恳请大王能够深思熟虑,拿定主意,让我辞去魏国宰相,回秦国去筹划修缮两国关系。
魏王于是背弃了盟约,派张仪去秦国求和,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宰相。
巴蜀两国互相攻击,都向秦国告急求救。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是考虑到道路险峻难行,韩国还有可能趁机侵犯秦国,有些犹豫不决。司马错建议秦王仍旧出兵讨伐蜀国,张仪却说,还不如去征讨韩国。
秦惠王不解,张仪分析道: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洛一带,攻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周王都,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就不敢不从,这是称王的大业。
我听人说,要博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就应该去集市。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就好像是天下的朝廷和集市,而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称霸,反而纠缠于远方的戎狄小族之间的争斗,这可不是帝王的大业啊。
领导重用一个人,除了这个人能言会道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可以为领导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张仪可以以小博大,用一座城池换来十五座城池,还是在最小损耗军力的情况下,这样的人才,领导当然喜欢。
张仪另一个优点是,抓住本质看问题。知道周王朝是关键所在,占据黄河、伊洛一带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称霸称王。当然,这建立在秦国雄厚的基础之上,要不然就是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了。(但是秦王没听张仪的)
看问题,有时候会有纷繁复杂的外象存在,纷纷扰扰,杂乱不堪,很会扰人心智。这时,需要静下心来,知晓自己的目的,拿着目标这个尺度,去衡量目前形势中的各方因素,是利于达成目标,还是会带来小恩小惠但不利于长远目标的达成。
衡量之后,自然会有答案浮现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