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九)

作者: 星辉mate | 来源:发表于2018-06-30 09:15 被阅读37次

第八回 情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初六日,就是慈禧太后宣布载湉嗣承皇位的第二天,载湉由醇亲王府邸乘轿前往皇宫,进了午门,到养心殿。向两宫皇太后请安,并在大行皇帝同治帝灵前祭奠后,便“剪发成服”,入继大统,做了皇帝。初七日,载湉奉慈安太后住居在东六宫的钟粹宫,俗称慈安太后为“东太后”;奉慈禧太后住居在西六宫的长春宫,俗称慈禧太后为“西太后”。载湉住在养心殿。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实行垂帘听政。皇帝训谕称“谕旨”,皇太后训谕称“懿旨”。醇亲王王府原位于西城太平湖,载湉登位后,王府成为皇帝的潜邸(后称南府)。所以清廷另赐醇亲王王府,位于后海北沿(又称北府)。

      按照清王朝祖上留下的规矩,皇帝十六岁就要临朝亲政。随着光绪年龄的增长,他的大婚和亲政逐渐临近,慈禧撤帘归政把大权交给光绪皇帝之事已不可回避。可慈禧既不甘心,又无可奈何,于是预作布置,对光绪帝权力多方限制,仍由她在暗中操纵朝政。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889年2月19日),十九岁的光绪帝举行大婚典礼。光绪的一位皇后两个妃子都是慈禧做的主,皇后不是别人,正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慈禧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为的是朝政交给光绪后,还能利用皇后来控制和操纵皇帝,起码可以通过皇后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光绪的两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但相貌性格却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远远比不上珍妃,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庄,性格开朗,活泼机敏,颇有见地。珍妃的入宫犹如一块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同时,珍妃又向光绪推荐了她的老师文廷式,这位素以评论时政、忧心国事的著名清流人士很有才华,颇有政治见地,他被光绪帝重用后,对光绪帝很有影响,引发了光绪帝要改革政治及摆脱束缚而有所作为的欲望。大婚后的数年间,光绪帝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较为轻松的时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按慈禧本来的亲上加亲,以控制光绪帝的初衷才让自己的侄女为皇后,然而强制的结果,却又适得其反。当年,同治帝自己选立皇后阿鲁特氏,而慈禧却偏偏让同治帝去喜欢慧妃,结果闹得母子不和。这次慈禧为光绪选配叶赫氏为皇后,可光绪又偏偏喜爱珍妃,其结果可想而知。当时,光绪明明知道宠爱珍妃,就要得罪皇后,而与皇后不睦,即等于开罪慈禧太后。然而,慈禧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迫使光绪就范,惟独在情爱和感情上无法以己之所愿强加于人。据《悔逸斋笔乘》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仲夏之时,一天,光绪与隆裕皇后为小事争吵,隆裕跑到慈禧面前哭诉其事。慈禧大怒,对身边的人说:“皇上是我所立,实乃忘恩之举,隆裕是我的亲侄,辱骂皇后就是对我最大的不敬,实在难以忍受。”接连数日,光绪入宫请安,慈禧一言不发。

      光绪三十年(1904),历经坎坷的慈禧又蒙受了一场刺激。原来,她的七十大寿到了,本打算热热闹闹地祝贺一次,补上六十大寿未能大办的缺憾,谁想到在东北发生了日俄战争。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俄国在义和团运动期间,派军队侵入东北,《辛丑条约》签订后依然拒不撤军,想就此霸占。这侵害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于是,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赤膊上阵,向中国东北的俄军打响了第一枪。最令中国人痛心疾首的是这场战争发生在东北,目标也是争夺东北,但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在这种情况下,慈禧自然无心做寿,想到自己每逢十年整寿就赶上外敌入侵,以致被革命党讥讽为“万寿疆无”,因此十分伤心。日俄战争以俄国的失败告终,两国瓜分了东北,以长春为界:长春以南叫“南满洲”,是日本的势力范围;以北叫“北满洲”,是俄国的势力范围。

      西苑南海中的瀛台涵元殿内挂有一副《宋司马光谕人君用人之道》立轴,跋文是:“光绪丙午(1906)十月上浣录,臣全忠敬书。”还有一些匾额斗方之类,下款都写着“臣全忠敬书”。其实这都是光绪的御笔,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光绪试图以对慈禧太后称臣,表明自己忠于慈禧太后的心迹,来换取老佛爷的谅解。可此时,慈禧太后又怎么能让光绪再次亲政呢。 究光绪帝病情自二十四年逐渐加剧,终致不起之原由,实与戊戌变法失败有着直接的关系。光绪被囚禁在瀛台后,慈禧太后曾欲废之而另立他人。光绪也知其用心,日夜担惊受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此举虽未能实现,可光绪也难脱囚禁之牢笼。明知岌岌可危,亦只有坐以待毙,心中十分忧伤,曾仰天长叹:真不如汉献帝也!

    光绪入住涵元殿大酒店,其实不仅是囚禁、还要养病(肾炎),第二光绪和慈禧不是政治敌人而是唇齿相依,第三他们有着共同的方向却不同的做法,光绪的太年轻、书生政权太严重,能把本来的革新搞砸还葬送大清王朝,慈禧老政治家一边大型洋务运动一边给光绪刹车、循序渐进,参与人员李鸿章、恭亲王等,成果有北洋水师、詹天佑等,大清没有慈禧只能到咸丰,慈禧一完大清就完,王朝的最后都是几朝累计的腐败,慈禧和崇祯一样想力挽狂澜但杯水车薪。哪个王朝都想革新但不能革命,出好主意欢迎,推翻你重新来谁愿意呀,跑了又满世界造谣,革新方案都对,但需要一步一步走不能一拍脑袋情绪化,太快了就把好事办砸了,光绪和康有为就是这样,康梁想借革新之机行革命之事,你说当时还算清醒的慈禧能同意吗?

    光绪帝在瀛台一筹莫展,慈禧的日子也不好过,来日无多,心情不佳。而且,继李鸿章去世之后,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她的“宠臣”荣禄也去世了。慈禧痛哭流涕,并把弟弟桂祥骂得狗血喷头。当时,慈禧已届七旬,在人均寿命不长的清朝就算是风烛残年了,朝中实力派自然暗中打算,光绪帝的价值开始被重估;另外,一帮年轻的亲贵成长起来了,比如醇亲王载沣、恭亲王溥伟、肃亲王善耆等,由于年龄相近的缘故,他们跟光绪帝的关系较为亲近。慈禧对此也有警觉。一次,光绪帝的同父异母弟弟载涛派太监进宫,给太后送些食品,同时嘱咐太监顺路去看看皇上。慈禧得知此事,较为紧张,她怕光绪捎出什么话,所以,立即派人前往载涛的府中捉拿那位进宫的太监。内务府官员上门拿人,不料载涛表示没有皇帝的旨意,不能到他府中拿人,还破口大骂,说了不少威胁恐吓的话,甚至要动手跟内务府的人拼命。最后载涛被侍卫死死拦住,太监也被拿交内务府慎刑司拷问。由于不承认替光绪捎出什么话去,太监竟被活活打死。此时的载涛还不到二十岁,是个孩子,慈禧不担心他有什么出格的打算,但载涛之所以敢气势汹汹,无疑是自认为有皇帝做靠山,这让慈禧感到忧心。其实,慈禧不知道,肃亲王善耆有一个惊天的计划——一旦慈禧寿终正寝,立即拥戴光绪帝复辟,重掌大权。为此,他借举行新政的机会,成立了一支消防队,练习爬墙上房,而且按军队的模式,每天按时出操,装备新式洋枪。善耆跟亲信说万一有事,立即以救火为名前往瀛台,救出皇帝。然而,就在各方面暗中策划之际,光绪皇帝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据清宫脉案记载,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初夏起,光绪帝病情迅速恶化,御医和全国各地应召前来的名医均感束手无策,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敷衍着。九月中旬,达赖喇嘛从西藏来到北京,光绪帝拖着病弱的身体,连续接见、宴请,为此劳累过度。这时慈禧也病倒了,她患的是腹泻,已经治疗了一段时间,未见明显起色,但一开始御医并未过于悲观。挨过了十月初十日慈禧太后的生日,光绪帝身体机能迅速衰竭,病入膏肓。十六日,光绪帝跟慈禧太后最后一次召见大臣,他有气无力地斜倚在宝座上,身后垫满了枕头。据大臣回忆,光绪帝说话声音极小,只有简短的几句,慈禧也是一脸病态。从此,光绪帝再没有离开病榻,十九日起,已经不进食了,很快陷入昏迷。据清政府官方宣布: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的涵元殿逝世,终年三十八岁。

      据《清德宗实录》记载,在光绪帝逝世的前一天,慈禧授予光绪帝同父异母弟弟醇亲王载沣“摄政王”的职位,将他的长子溥仪接到宫中教养。光绪帝咽气后,慈禧立即宣布:溥仪继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绪皇帝,为清朝新一代君主。又规定:“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这表明溥仪为帝,载沣摄政,实际上他们全是慈禧的傀儡,清朝的命脉还是掌握在慈禧手中。

    据太监回忆,慈禧得知光绪帝病危,曾哭着说:“他的后事多未准备,还没有地呢!”这是指光绪生前尚未营建陵寝,他一生三十八岁,在位三十四年,自打记事起就君临天下,但始终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不仅没有体验过君主的威严和权势,也没过几天舒心的日子,备受控制、摧残和折磨。尤其是戊戌政变后被长期幽禁,生死难料,命运莫测,正值奋发有为的壮年就撒手人寰,令人扼腕叹息。光绪无子无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连家室都没有,命运的悲惨超乎常人想象。从帝王的角度来看,光绪皇帝无疑是个失败者,他的失败源自慈禧太后的迫害,但换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他没有处理好跟慈禧太后的关系。其实,他的生父醇亲王奕譞和叔叔恭亲王奕訢对他都有告诫。奕訢临终上遗折指出:“伏愿我皇上敬天法祖,保泰持盈,首重尊养慈闱,以隆圣治。”光绪帝若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对王朝命运和自己的境遇来说,都可以避免很多悲剧。针对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在晚清担任过御史的胡思敬说过这样一句沉痛的话:“自古国家之败多起于伦理,家齐而后国治。”这道出了母子矛盾对王朝命运的深远影响。由于矛盾的一方是掌握中国命运的慈禧皇太后,另一方是万乘之尊的光绪皇帝,这二人的矛盾绝非家务之争那样简单,说到底还是权力分配的问题。换句话说,他们之间的一切矛盾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光绪要权,而慈禧不放权。

      慈禧把光绪囚禁在了瀛台,有人说此举意在除掉光绪,然后自己当皇帝;也有人说,这是怕维新派劫走光绪帝,所以慈禧才把他放在了四面环水的孤岛上,一方面便于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也使贼人无可乘之机。甲午战争后,慈禧其实是赞成变法的,她曾让光绪帝放手干,说你只要别把我爱新觉罗家的大清搞没了就成。据说光绪听后十分感动,向慈禧保证,自己支持康有为变法,纯粹是为了富国强兵,绝不会损害亲爸爸的任何利益,更不敢丢了祖宗的江山。这时的慈禧和光绪,犹如双悬的日月,构成了晚清独特而脆弱的政治构架。从宗法制的角度看,光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只要他坐在龙椅上,就契合儒家传统伦理,就符合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他是月亮,自身不发光,但不可或缺。而慈禧则是太阳,她是大清实际上的掌舵人,她的意义在于维持大清的正常运转。事实证明,这种结构是稳定的,至少稳定了五六十年吧。

      但它又是脆弱的。据史料记载,康有为当年曾散布谣言,说颐和园的花园底下埋着大量的黄金珠宝,如果能把它们都挖出来,够买好几艘军舰的。于是他向光绪上奏,说能否由他派几十人进入园林内挖宝。当然,康有为想派兵入园绝非为了挖宝,因为那是子虚乌有的事儿。他想的,其实是要搞个突然袭击,直接软禁慈禧,逼她归政光绪。据史书上说,光绪没有同意。但慈禧却知道了。在慈禧看来,康有为搞变法,只要不侵犯她的利益,这本是件好事。但现在康有为却想离间他们母子,甚至要她的命,这是绝不允许的。再加上袁世凯和荣禄的告密,慈禧觉得维新派狼子野心,不得不除,故此才会对维新派痛下杀手。慈禧杀这戊戌六君子并没有经过审判,更没有向天下宣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直接拉出去砍了,然后迅速宣布维新变法到此为止。慈禧的反应为什么如此奇怪?因为康有为破坏了她引以为傲的日月双悬的政治结构!她用行动告诉了全世界,光绪不满意慈禧,儿子要杀母亲!袁世凯曾就此事和杨度聊过,说康有为离间光绪母子,这让慈禧难以忍受,却又无法辩解。所以,她一方面快速杀了该死之人,另一方面便把光绪囚禁在了瀛台。为啥选择那里?因为它离慈禧住的地方很近。从此以后,每天早上慈禧经过瀛台,带着光绪一起上朝,给人的感觉是,母子连心,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切都很和谐!

      慈禧和光绪的擂台赛,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1.总理衙门的大臣们大都是慈禧提拔的,谁提拔的听谁的,人之常情;2.直隶总督荣禄是慈禧的老相好,荣禄掌管军队,相当于北京军区司令兼北京市委书记,政治局常委;3.张之洞、岑椿萱等南方实力派领袖也都是慈禧提拔的,与慈禧共事多年;4.洋务运动是慈禧搞起来的,国家的财政以及工矿企业都与慈禧有关,光绪没有财政权;5.人事权光绪只有一小部分,即三品一下的他可以做主,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必须由慈禧点头,康有为七次上书,也只得了个五品的小官,戊戌六君子最大的官是只有四品的谭嗣同、刘光第等四章京,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秘书;6.慈禧也是打着维护祖宗基业旗号的,并不说自己废掉了皇帝。戊戌变法后慈禧再次执政,但是每次上朝光绪还是坐在旁边议政的,八国联军侵华时的几次御前会议光绪都曾参加并反对向八国宣战。只不过每次下班后他就会被送往瀛台而失去人身自由。总而言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军权、财权、人事权,这样的皇帝能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皇帝吗?

    大清崇尚以孝治天下,封建礼教对光绪早期思想影响毒害至深。光绪在评论唐朝大臣胡致堂论武氏之乱,以为"当数其九罪,赐之死而灭其宗"这件历史事实时说:"夫武后,君也,母也;中宗,臣也,子也。以子犯母,以臣犯君,其可乎?"光绪认为万不可这样做,因为这是背乎天理人情的。光绪从被人抱着进入紫禁城,到他不明不白死去的三十四年里,只要是和慈禧同住一处,就没有一天不到这位"亲爸爸"面前长跪请安。即使是在他奋发有为的百日维新期间,亦曾十二次专程赴颐和园"请安"。

    所谓“帝后之争”在变法前是毫不存在的,至于变法后,颐和园差点都被围了,人证物证具在,慈禧哪怕是废帝都是有充足理由的。光绪为何要杀慈禧?历史上权力的争夺中,不论是皇族争权,帝后争权还是权臣当政,核心都是同一个问题:为何要争权?有的人夺权是想篡位或让后代篡位,比如西汉外戚王莽,东汉权臣曹氏父子;至于太后也有,比如武则天;有的人夺权是自己不想篡位,但看不上皇帝,比如霍光废刘贺;有的人则是大权在握,政敌四起,骑虎难下,一旦失去权力自身和子孙难保,比如霍光,杨坚。那么慈禧属于哪种?她自己想篡位?历史证实她没有;她想让儿子上位?她唯一的亲生儿子也是咸丰唯一的儿子(夭折的不算)是先帝同治;她看不上光绪要废帝?光绪是她一手带大的,在变法前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她有废帝迹象,相反,她还让光绪亲政了;她担心放权后自身和家人不保?这个更扯淡了,她是太后,光绪他爸是她小叔子,光绪他妈是她亲妹妹,光绪亲政了屠刀能挥向爹妈?综上所述,慈禧完全没有跟光绪争权的必要,事实上,光绪亲政慈禧也放权了。至于放权程度,我们可以看到变法中光绪一日签发上百道诏令,身无寸功的变法派直接提拔进军机处,直接授予三品四品官衔,还罢免了六部侍郎级的官员。而慈禧的反应只是收回一二品官员任免权和京畿防务。注意慈禧是“收回”,这两项权力在光绪亲政后是在光绪手中的。慈禧的收权毫无问题,难道坐视光绪授予当时寸功未立只会空谈的维新派一品大员重位?不未雨绸缪光绪强行变法带来的京畿动荡?(事实上维新派的确图谋兵围颐和园)。可以说所谓“帝后之争”在变法前是毫不存在的,而矛盾的根源恰恰是维新派。维新派的思想是进步的,但其眼光,能力,道德简直可以用可笑来形容,连带着智商捉鸡的光绪帝。在维新派的四条主张中:取消旗人特权;裁撤冗员、澄清吏治;裁汰绿营;废八股、兴西学。八旗贵族,天下官僚,汉人军头,传统士子能得罪的全得罪遍了。以上四类人谁会不反对变法?以上主张虽然结合时代但太过超前,应步步为营、徐徐图之,姑且算是维新派太过着急。那么以下主张呢:断发易服、并在奏折中直白地将辫子斥为“豚尾”(这搁在两代前妥妥一个凌迟级别的文字狱跑不了吧?);迁都上海(这是嫌洋大人的舰炮轰不到紫禁城?;立制度局,新政局,就是用维新派的新衙门架空旧衙门(你们老权臣乖乖坐一边喝粥去吧)。维新派头领康有为殿前遇到荣禄,荣禄问他祖宗旧法怎么可以一下子都变了,不应该徐徐图之吗?康圣人大袖一甩,“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别说光绪没有杀慈禧的心,也没杀慈禧的必要。就算慈禧死了,维新派上来了又能如何?慈禧死了八旗就乖乖取消特权?朝中高官就自己辞职?一品大员洗干净脖子等你砍?汉军军头自己报出空额解散军队?学了一辈子八股文的秀才们乖乖扔掉四书五经从头开始学西学?慈禧死了,大清集团立马清算,光绪和维新派将死无葬身之地。

相关文章

  • 京华烟云(九)

    我从西安回到北京的时候,随身带回来两瓶酒,一瓶太白,一瓶西凤。 说到了酒,脑海里面满是故事。犹记得当年在西安的时候...

  • 京华烟云(九)

    第八回 情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初六日,就是慈禧太后宣布载湉嗣承皇位的第二天,载湉由醇亲王府邸乘轿前...

  • 2018-08-10

    《京华烟云》的写作与翻译 《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或《瞬息京华》)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期间用英文...

  • 4月小杰读书笔记

    《京华烟云》

  • 京华烟云

    旧时曾游学北京,再回首已过去整整十年。这十年太过平淡,忙碌却无甚作为,以至乏善可陈,了无所记。痛归痛,人生的反思留...

  • 京华烟云

    记得在我小时候,我看过赵薇演的《京华烟云》,那时候具体几岁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里面有一个场景我印象尤其深刻,那是一...

  • 《京华烟云》

    忙忙碌碌这么久,今天终于考完了计算机二级,终于有了一个自由的心灵来思考一些,写下一些东西了。 囫囵吞枣,历时几天,...

  • 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终于看完,在那个特殊时期大背景下两个家族的发展,林语堂写得很精彩,不过在中间部分曾经一度让我看不下去,无...

  • 京华烟云

    自认为是个爱书之人,虽然不能读万卷书,但只要空闲下来,自然会精心读上一本好书。我对书的内容和作者极为挑剔,这大抵源...

  • 京华烟云

    这是第二遍看《京华烟云》第一遍是在中学,那时候正好赵薇潘粤明版的电视剧也出来。这一遍下来想写点什么,不知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京华烟云(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iw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