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大爱写人物的。
一是毛主席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毕竟你对写的人不够深入了解,下笔容易有失偏颇。
二是写大家都熟悉的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难以方方面面周全。更甚者,文笔有限,尤其写金庸先生这样的武侠大家,难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下笔容易搔首踟蹰瞻前顾后。
但觉得又要写点什么,以填补心中那一块空落落的地方。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甚至好几代人,都接触过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而那些经典,成为我们心中无法抹去的记忆。
正所谓,年少轻狂时,谁还没个内心戏。
经典BMG响起。
总幻想着自己天赋异禀,被某个绝世高手相中,一身绝学尽习之,从此行走江湖,天涯海角,行侠仗义。
甚至一定程度上,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塑造了我们一个人的生观、价值观。
虽然,渐渐长大的我们,知道我们的武侠梦不是现实。但身边有沉迷武侠的朋友,投身于媒体行业,执笔为剑,在现实的洪流里披荆斩棘,还事实于民众。
我想,这也许是一种武侠精神的延续吧。
书里的人儿,现实里都有了模样
得益于八九十年代香港的影视业一片欣欣向荣,加上年少时居住广东的近水楼台,有幸看了不少金庸先生经典的影视。
黎姿版的赵敏娇俏聪慧、刁蛮任性 李若彤版的小龙女清丽无伦、秀美绝俗 林青霞版的东方不败眉眼如画、俊朗大气 翁美玲版的黄蓉古灵精怪、冰雪聪明 李绮红版的郭襄天真活泼娇美可爱 张敏版的阿紫邪气慧黠活泼美貌 关之琳版的任盈盈明艳绝伦聪慧沉静(以上排名不分先后)实在是难以一一列举,反正都是我所欣赏的。
在这些影视中,金庸笔下的人物,仿佛一个个都鲜活了起来。看得越多,愈发觉得金庸先生的文笔功力之深厚。
小说,本来是带点趣味性的读物。
但凡读过金庸先生作品的人,都会发现他的小说,除了人物有血有肉之外,背景上也是构架大气,情节巧妙、丝丝入扣,并完美融合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知识,高度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功底。
例如读《天龙八部》,背景构架在宋辽易代之际,主人公乔峰一直处于各种矛盾的境地,未知身世时袭击辽人,又为辽王耶律洪基平乱,他受宋人教习武艺,却又在聚贤庄与宋人结怨。得知身世后的乔峰,在忍受精神的痛苦折磨:我究竟是契丹人还是汉人?但当他在雁门关看见宋人也对契丹人进行同样的烧杀抢夺时,已经对这种民族对立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想要结束胡汉的恩怨,想要汉人和契丹人和平共处。在汉人王朝正统观念很强的背景下,这种超前的思想这也注定了乔峰要以悲剧收场。
从中可以看出,金庸先生关注对现实的考虑,对中国的历史也是带有自己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也融合到小说当中。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是《神雕侠侣》中,蒙古大军压境,郭靖对杨过说的一番话。
金庸先生的影视作品里,有过不少这样的影射。
例如,《天龙八部》里的乔峰,为劝服辽王耶律洪基放弃谋宋的意图,在雁门关挟持耶律洪基,逼他答应有生之年不得侵宋。最后便以箭穿心,以死了清与辽王的恩怨;《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与黄蓉,外敌入侵时,义不容辞地选择保卫襄阳。而女儿郭襄,就是因为当时郭靖黄蓉夫妻镇守襄阳,于是为女儿取名为“襄”;《碧血剑》里的袁承志,在乱世中,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站在统一战线,一边反抗腐朽的明朝统治,一边打击满洲的强势入侵……
这些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
然而,再也难有人,能勾勒出这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再没有人,为我们构筑这样的一个武侠江湖!
先生逝去,山长水阔,一个江湖就此别过!
更多文人经典
微信、抖音关注“光说频道”
原创 / 黎公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