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读书节,而立之年的第一个读书节也回忆一下自己的读书生活。
生于70年代末期,长于八、九十年代,虽然已经过了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但生长农村,文化生活也是一种奢侈品。从小喜欢看书的我,小学四年级之前除了教科书之外,能够找到的主要是两本书。一本是父亲的专业书,已经忘了书名,但清晰地记的讲各种中草药,特别是云南地区中草药的属性,药性,在那个年代配图的书少之又少,连课本里面都没有配图,但这本书居然配了各种各样中草药的图,所以到现在还能够识别的各种草药,基本上是那个时候奠定的基础。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虽然已经记不得收录了毛主席的哪些文章,但在阅读中得到的收获,使我直到现在还酷爱毛泽东文集。
五年级之后,一直到初中的三年,能够借到的书,主要是金庸、古龙等作者的武侠小说。那时候,武侠小说风靡全球,包括我生活的小村子,很多人都在看,但买不起 只能借阅。一本大部头的武侠小说,基本上两天后要还,白天上课,只有晚上躲在被窝里面看,五年的积累,培养了快速阅读的技巧。
高中及其之后的十五年,有点零钱,能够自己购买想看的书、喜欢的书,但学业、工作繁忙,买的书不少,看的书不多。花了不少钱,买了不少书,但因为经常搬家,现在所剩无几。
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电子产品普及,电子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可看的东西多了,看的东西多了,看的东西也不少,但没有目的性,没有系统性,收获似乎不大。最近5年,上了研究生,加之工作需要,每一年或半年系统的研究一个课题,一个时期就集中看一个方面的书,每年都看几十本,对一些问题有了系统的研究和学习。
反思自己的读书生活,兴趣是首位的,只有想看书,才会去看书。这是老生常谈,不想展开。
其次,看什么很重要,这几年的一个深刻体会,都可以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但必须要系统。每一个阶段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自己的兴趣,研究一个方面的课题,选一本书为主体,几十本为参考,反复的研读,对比的学习,才能深入进去,才能有所收获。没有主题的阅读,拓展视野,增加茶余饭后的谈资可以,要提高能力和知识,必须进行专题性的研读。一年一个专题,才能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用于实践,才能达成学以致用。
第三是方法。方法之一,是要快,看得快,才能看得多,快才能记得住,才能从一本大部头里面找出关键信息,找出主题,找出需要的知识。其次是要勤。读书要动笔,整理成笔记的过程也是对所读内容的系统,形象化的笔记也比平面知识易记。第三 要思考。思考才能钻到书里面,思考的时间要占看书时间的1/10以上。思考要继承,思考要辩证,思考要批判。继承的思考才能吸纳。辨证才能客观的看待书中的内容,避免先入为主。批判的思考才能扬去书中的不足 形成自己的见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