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雕塑,我们最先可能想到的是米开朗基罗,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另一位雕塑大师:罗丹,他的雕塑作品不仅架构了,古典和现代雕塑艺术之间的桥梁,对于现代的雕塑艺术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启发作用,是西方艺术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伟大雕塑家。
罗丹,全名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出生于法国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早年间在巴黎艺术学校学艺,本想报考著名的巴黎美术学院继续进修,却被当时崇尚新古典主义的学院评审断然拒绝,只能在工艺美术工作室继续创作。

为了躲避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罗丹移居比利时,继续他的装饰雕塑创作。在这段时期内罗丹旅居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等文艺复兴大师的影响,创作出了第一尊代表性的雕塑作品《青铜时代》,真正走上了雕塑艺术家的职业道路。
他的《青铜时代》的灵感,来源于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垂死的奴隶》。这件作品对于人体的身体比例和肌肉线条进行了极度真实的刻画,在巴黎艺术沙龙展出时,甚至由于过于真实,被批评家指责是由真人模具雕刻而成。这些评论给罗丹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也促使他下定决心不再创造真人大小的雕塑作品。


在《圣徒约翰》雕像中,罗丹用格外坚实有力的雕塑手法,塑造了在沙漠中徒步跋涉、传递福音的使徒形象。这件作品中,圣约翰的双脚没有离地,却在静止中表现出了连续的步伐,似乎正向观众徐徐走来,展现了罗丹扎实的古典主义雕塑功底。

《思想者》是罗丹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受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委托而作的青铜大门浮雕。罗丹受到了但丁《神曲·地狱篇》的启发,计划雕塑186个人物形象,再现“地狱之门”的真实场景。《思想者》是坐在地狱之门横梁的正中央,他不仅是地狱门前的目击者,也是一位清醒而痛苦的思想者,寓意极其深刻。

《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成年男子形象,他的每一寸肌肤和肌肉线条都坑坑洼洼地传达了罗丹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梵高饱含情感的笔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通过扭曲现实来展现作者个人情感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强烈的现代主义创作元素。
罗丹的《巴尔扎克像》是一件饱受争议的艺术作品。为了完成法国文学家学会的委托,罗丹研读了大量关于巴尔扎克的文献资料,花费六年时间进行创作,塑造了一个大文豪披着睡衣在夜间工作的形象,让观者不由自主地将目光顺着睡衣纹理聚焦在巴尔扎克的头像上。这件作品完成后,却被认为在造型上不够古典,遭到了委托方的退款拒绝,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罗丹的很多雕塑作品带有一种“未完成”的粗糙观感。他的著名雕塑作品《沉思》只凿出了一位少女的头部,没有凿出颈部、双肩和躯体,保留了头部下方一块未经加工的粗糙大理石。它并不是一件未完成的雕像,据罗丹所说,他想集中在“沉思”这一主题上,因而除了脸部神情之外,使雕塑的形体与自然融合,从而完成自己对于主题的表达。
对于罗丹这样的艺术家来说,他们并不遵循客观标准对于艺术作品是否“完成”的评判,反而认为只要完成了自我的表达,那么这件作品就已经“被完成”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带有粗糙大理石痕迹的艺术作品,用未经雕琢的岩石构成了观众观赏时的部分背景,在艺术观赏上更进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