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家很晚了,11点半才发文章,干嘛去了,跟大家汇报一下:
我和女友邀请了十几位女企业家来帮忙做一份调研,关于女性话题的。这份调研大概罗列了200多个女性关注的问题,当然不做任何引导,不讲课,就是让大家看看这些问题有哪些是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
进来的第一位女士,珠宝业的,寒暄之后,我表达了本次聚会的用意,她接着我的话头只说了一句,立马就击中我了。
她说:你看做女人还真挺累的,在各个场合中的都要演不同的角色。
说的太对了,在家里演妻子,父母那边演女儿,对于孩子演的是妈妈,在公司里演领导,演合伙人,还演同事,在交际中演哥们、闺蜜、朋友、朋友圈的陌生人。
大部分时间里,我都觉得自己就是个戏精,在人生的好几个舞台上不仅能完成表演任务,还嫌不够,不断的给自己加戏。
可后来我罢演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就是觉得很难受,这种难受不是生理上的,反正总觉得哪哪不对,好像我的人生被卡住了,演啥都演不好了,演啥都觉得好累。
再后来,看到一张图,吓到我的同时,惊醒我了——
这是心理学表达人格的一张图,人格包含了两个含义:一个是『外在我』一个是『内在我』。
本身人格这个词,也蛮有意思的,它源于古希腊的「面具」词义,「外在我」是人们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作出的外应,也就是人格的外壳。
而「内在我」呢,是人内在的品质,是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展现的人格成分,也就是面具后面真实的自我。
为啥我看到这张图被吓到了呢?我感觉自己就是画中之人,当面具拿下来的那一刻,那个真实的我呢?是不存在了吗?
还是演了几十年,把自己演没了。
口口声声的要做「真实的自我」,什么才是?
我不想探讨什么哲学or心理学理论,只想考虑的是:我如何才能本色出演呢,也许这才是舒服的状态吧。
<为什么我总是对自己不满意>中,说用一个方法,用自我1去审视自我2,其实哪里止一个自我2呀,这样看来,还有自我3、自我4、自我n......。
陆陆续续的嘉宾都到位了......
不想了,今天还是先放下自我,跟真实世界产生互动,也许这样才能进一步找到那个「真实的自我」。
我赶紧抽回游走的思绪,在大致介绍了一下自己之后,我发了痛点调查问卷,过了一会,大家就开始积极讨论起来。
其实我罗列的问题里,埋藏的主线是「关系焦虑」。
有一位事业很成功的阿姐,勾选了几道之后,就忍不住跟我们聊起她和女儿的关系了,她说了很多,各种爱自己的女儿,但是女儿各种不领情的样子。
然后我们就让阿姐举个栗子,说说她怎么爱孩子的。
阿姐说:她女儿自己有一家高端定制的服装公司,她为了让孩子减少点压力,就帮着一起推广,一起做策划,不仅把自己现有的资源介绍给女儿,甚至还在她们居住的高档小区做展会,说白了,她自己做生意都没有这么苦,这么低头去跑各种渠道。
但是女儿呢,非但不领情,还各种指责妈妈对她不够好。
从现场这些妈妈的角度听上去,都觉得这孩子咋这么不懂事呢,但是我后来一想,孩子这么大了,而且受过很好的教育,不太会呀。
于是我问阿姐,你女儿是怎么表达她对你的不满意,能说给我们听听吗?
阿姐打开了一段跟女儿的微信语音,我听到女儿略带哭腔的声音说到:你以为,你觉得,你这样做,就是爱我吗?
你从来都没有抱过我,大又怎么了,大就不需要抱了吗?那个谁谁谁,回到家,他妈妈还抱他呢......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什么才是爱。
我听了之后很心酸,我说:阿姐你为什么不抱她呢,是没有这个习惯还是?
阿姐说,我觉得这种举动很幼稚,别说这么大了,小时候我都没怎么抱过她,再说有必要吗?我为她做了那么多实际行动,就是爱她呀,她体会不到,如果一个抱抱就解决问题了,那都去抱好了。
我说,阿姐,母亲的拥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靠,这句话听上去,咋这么苍白呢?又是个道理。
对了,我看到一个故事,不,应该是一个科学实验,一个臭名昭著的心理学实验,我讲给你听。
这个实验呢?百度也可以查到,你回去自己也可以搜看,叫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了一系列实验,其中最残酷的是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
当幼猴离开母猴并被单独关到笼子时,它会表现得极度害怕,并且非常具有攻击性,甚至会撕咬一切它们看见的东西,而且最最让实验人员不能忍受的是,母猴和小猴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分离的惨叫。
一天,一名实验助手在打扫笼子时,为了让幼猴在笼子里待着舒服些,就随手在笼子底部铺上了一块毛巾,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只孤零零的幼猴突然变得非常喜欢铺在笼子底部的毛巾,它直接躺在毛巾上,双手紧紧抓住毛巾。当实验助手想拿走毛巾时,那只幼猴便开始大发脾气。
说到这里时,其他的妈妈马上说,这跟很多小孩一样,要么喜欢咬着假奶头,要么拿着块毛巾才能睡着一样呀。
我说对的,这有个说法叫“安全毯”,我外甥女小时候也是的,那个毯子都脏兮兮,臭烘烘了,她也要在鼻子上熏着才能睡着。
这一偶然现象引起了哈洛极大的兴趣,当时的环境是,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跟母亲在一起是因为有奶喝,也就是满足吃的这种天性欲望。
我们也有句古话,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我想哈洛可能也想证明,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到底是「奶水」这种欲望,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吧。
因为幼猴在跟母猴分开之后那痛苦地嘶吼,以及对于那块毛巾珍如生命般地守护,给哈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于是哈洛又做了一个伟大但是更加残酷的实验,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
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而绒布做的母猴,就好比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
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然后便非常自觉地爬到「绒布妈妈」的怀里,趴在它胸前,用纤细的手抚摸「绒布妈妈」的脸,轻咬它的身体,或者在它腹部背部蹭来蹭去,一蹭就是几个小时。
而且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也会立刻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由此确认:爱源于肌肤的接触,而非食物。
哈洛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并写道:「肢体接触是影响感情或爱的重要因素,这点并不让人意外。我们没想到的是肢体接触可以完全凌驾于吸奶的生理需求之上。
两者悬殊之大,让我们几乎可以断定,幼猴吸奶只是为了维持与母猴之间频繁的亲密接触。
我还没说完这个实验,阿姐的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我心里也很酸,想到了女儿,脑中迅速开始回忆,我有没有做错。
爱其实很简单......
我想说什么来着,对了,今天从我自己的嘴里说出这个实验的时候,我的感觉居然和当初在书上看到它时完全不一样了。
看书的时候,也许只想着如何研究人的心理,如何做营销,大脑里理智的分析和判断,仅仅是学习到了一个知识点。
可现在呢?不知道哪根神经被触动了。
先别管别的场合,我怎么做戏精了,先想想在我女儿面前,我是个真实的妈妈吗?是的话,为什么我还在她面前刷存在感,要表现自己多么的牛逼,其实,本质上我就是想控制她,让她听我的,按照我认为对的方式生活。
那么为什么我会这样呢?我的内心有空洞,需要用这种控制来填补。这个空洞是什么呢?是没有接受爱的能力吗?还是缺乏付出爱的能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