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问题:
在探讨生活的意义前,我们可以尝试找到生活的“发动机”,你的发动机在哪?
(欢迎先在留言区留下答案,再阅读文章,吸收效果更佳)
老实说,我最近处于失业状态,但我并不焦虑;
因为我只要有足够的钱付房租,再保证接下来的伙食费,就完全可以在这个城市活得很好。
这时候你可能会贴一个标签,说我年轻,自由,没有负担,顺便还能表达一下对我这种状态的羡慕;
不过我建议你停止给我贴标签,而是反思一下,我们是否真正地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当然,人本身是有欲望的。
我偶尔在书店看到某本书也会特别想买;
看到长沙的摇摆舞会也会想去跟他们学跳舞;
看到想吃的,好玩的,都会想要去尝试,而且我心里有一个想法一直深埋着,我想环游世界,去看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还是非走马观花式的深度游。
那你很可能会出现一个疑问:
我应该去努力啊,而不是任由自己失业,赶紧去找一份工作才是正事吧?
我的答案是:NO.
我觉得我跟其他人的区别在于,他们想更快得到这些东西,他们会为了自己暂时得不到这些东西而懊悔不已,而焦虑,甚至责怪自己没能力。
并且这种情况不仅限于“Money”。
包括想要升迁的职位,包括想要把普通朋友变成男女朋友,再比如想要读懂一本难啃的书,了解一个一眼不能看透的人等等。
我们的耐性,似乎被某个莫名的,不能描述的东西吞了。
但其实,我发现这些焦虑的背后,都来自目前主流社会所传播的成功主义式的教育。
我们被教导要有钱,因为有钱才可以活得很好,具体需要在什么时候赚到多少钱呢?不知道。
我们被教导要成功,因为成功意味着能赚到更多的钱,具体要在哪一天成功到哪一步呢?不知道。
我们被教导要不断努力,不断精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超越很多人,活得比他们更好,但具体要在多少岁超过哪一类人才算活得好呢?不知道。
如果你接受了上面的那种活法,不就是为了有钱,为了成功而活着吗?
当然,我这里并不批判有钱,成功,以及优秀。
我想告诉你的是,你不应该为了这些,或更快达成目标而丢掉生活本身。
钱不是目的,而只是工具,一种帮我们达成美好生活愿望的工具。
生活本身并不需要有多快,恰恰当我们慢下来以后,才能够发现更多生活的美好所在。
这正是我想带你思考的一个问题:驱动你朝着向往生活的“发动机”在哪?
找到它,也就能找到我们生活的意义所在。
当我们得以暂时脱离成功主义教育桎梏的同时,我们也就接受了成功不是价值本身,钱不是生活的一切这个说法。
这也在一定时间段内避免了大部分人一窝蜂都只想要有一台跟“成功人士”所拥有的一模一样的【生活发动机】。
这周一我在湖南大学跟哲学老师们、还有同龄人在学习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这本书,探讨到了第2章:生活的意义。
罗伯特所罗门列出了很多种哲学家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意义:
生活是荒谬的,就像西西弗斯一遍又一遍地推着同一块石头上山然后掉落;
生活是一个故事,你要尽力扮演好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把故事延续下去;
生活是一种使命,每个人到这个世界来一定是要完成一些什么,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生活是.......
各种各样的意义都有,你会觉得每个被提出的意义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
不过我们起码可以对一件事情有共识,在每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思考的出发点以及方向都不一样,所以这些生活意义其实是一种私人订制。
说实话,在如今这个太平的时代,有一个生平爱好的普通人,就能够轻轻松松找到生活的意义,他们的一生有快乐,有无聊,有痛苦,也有烦恼,更有轻松,他们充满了烟火气,却比任何人都更懂得生活的意义。
他不需要像余华笔中《活着》的那一位老汉那样只为活着,他可以追求更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有了选择,你可以选择像苏格拉底那样用死亡来捍卫正义,也可以选择像一位蜗居大山的百岁老人那样在那里朴素地过完一生。
重要的是,你是否有投身于生活中并主动寻找,你的心灵便是你的雷达,那些曾引起你心里一阵悸动,但迫于所谓“现实”而不知所终的念想。
那个碍于当前困境,或传统社会观念所束缚,没有表露出来的微妙渴望。
那便是你生活的发动机。
如果你觉得孤单,请找到跟你拥有同样品牌发动机的那群人。
我看到朋友圈以前的自行车骑友又出发了,五一几天假期要从家里骑行到洞庭湖,大概八百多公里,十几个人说走就走,很干脆,带着烟火气并温暖了手机屏幕背后的我。
真正找到生活重心的人,从来不只会在书中,手机里,电影中去探讨生活的意义,他们只是去生活,然后感受,在生活中寻找意义,投身工作,赚钱,养家,喂养爱好。
我曾经在朋友圈放出过这么一个问题:
如果此刻突然有一样东西会从你的生命中消失,你最不希望消失的是哪一样?
不同的朋友评论会稍微不一样。
当然这个问题也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有的只是每个人心里的倾向性。
我们还可以给这些我们想要留下的事物排一个重要性顺序,比如有的人选择了亲情,那么在家人一切安好的情况下,你第二个最不想失去的事物是哪一件?再找到第三件,第四件,直到找到你认为最重要的那几件为止。
那么你生活的方向感也就随之而来。
有时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并不意味着当场就要有一个答案。
就好像“关于自然、宇宙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一点,人们已经探讨了几千年却始终还在追寻。
同理,我们的生活发动机在哪里?
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刻有自己的专属烙印。
你可以不需要今天就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但不断追寻的过程是值得鼓励的。
如果你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发动机,现在开始找,一点也不晚。
毕竟有太多的例子证明,人类的折腾程度从来不受年龄的影响,真正限制我们的,永远会是头脑中一遍又一遍重复的“我不行”。
End
全文共2250字左右,感谢读完,喜欢请给个三连,多谢。
作者:J.C.
配图:pixaba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