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愉快早茶聊天后,老李继续叭叭叭。
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关于时序认知的知识。
时序是客观现象顺序性的反映,即两个事件发生的前后性或同时性。时序依赖于个体对这种周期性运动与变化的观察与体验。例如,孩子每天都经历早上入园,中午在园进餐、午睡,下午离园回家这些事件,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逐渐体验并认识一日之内的三个较大的时间单位,即早上、中午、晚上。认识到早上、中午和晚上的发生顺序。
孩子对时序认知具有一定的特点及其规律。1.时间顺序的认知由近及远,有短期到长周期。因为孩子对时间的认知主要来自自身的生活经验,最先认知的是经常出现的具有较高重复性的时间单位,因此呈现出由近及远、由短周期到长周期的发展趋势。孩子先认知一日之内三个较大的时间顺序即早上、中午、晚上;其次认识一周之内的时序,然后认识一月之内的时序,最后认识一年之内的季节。对孩子而言,循环周期越短,理解和掌握起来越容易。
2.先认识时序的固定性,再认识时序的相对性。时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的顺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参照物的变化而改变的。如一天的晚上是在早上之后,但昨天的晚上相对今天的早上却又成了前项。幼儿对时序相对性的认识较迟。例如,孩子掌握一日之内早晨、中午、晚上之后,会认为晚上出现在早晨之后,不能理解头天晚上出现在第二天早晨之前。儿童首先认知时序的固定性,然后才认知时序的相对性,孩子在7岁左右才能理解一日前后延伸时序和时序的相对性。
孩子这个时序发展的这种特点主要受思维发展的影响。维奥曼通过实验证明,对时间标记如“第一次”、“首先”、“然后”这些词汇的理解和使用与儿童年龄有密切关系。对年幼儿童来说,时间标记会阻碍他们顺利完成任务,对年长儿童来说,则会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任务。也就是说,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会影响他们对抽象时序概念的掌握以及时序相对性的认知。所以当爸爸妈妈给孩子发指令时,要注意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他的认知来冠以相对的时间词汇。
每天跟着老李一起动一下,做做思维的体操,让脑子更灵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