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 虽然少见,也有可能,原因是:
在精神疾病中一种疾病名叫感应性精神病(国际上称为感应性妄想障碍):
它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由情感关系密切的两个人或偶尔多人所共有的妄想性障碍,往往发生于同一环境或家庭中两位或多位关系极为密切的亲友中(如母女、姐妹、夫妻、师生等),其妄想内容相似。
诊断要点如下
一、症状标准:
1、被感应者起病前已有一位长期相处、关系密切的亲人患有妄想症状的精神病,继而被感应者出现精神病且妄想内容相似;
2、被感应者(继发病人)和感应者(原发病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中,外界交往少。被感应者与原发病人有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感应者处于权威地位,被感应者处于被支配地位,具有驯服、依赖、软软等人格特点;
3、被感应者症状以妄想为主。
二、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三、病程标准:
病程有迁延趋势,但被感应者与原发者隔离后病情可缓解。
四、排除标准:
排除偶然同时或先后发病,但彼此没有明显影响的病例。比如,妻子患精神分裂症,不久丈夫患抑郁症。
五、说明:
偶尔一位存在妄想症状的精神病人可导致多个与之长期相处、关系密切的亲人发生类似疾病。比如,母亲患精神分裂症,与之长期相处的儿子、女儿、姥姥都出现类似症状。
心元动力特别提醒:
虽然在国际、国内诊断标准中都强调感应性精神病比较罕见,且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如被害妄想、夸大妄想等)的感染和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一些并不少见的情绪、情感上的传染和影响,比如,家里长期有一位抑郁患者(且处于权威支配地位),久病不愈,其他家人也疲惫无助变得低落、沮丧......,成为感应性抑郁或感应性情感障碍...
避免感应性精神障碍(无论认知思维、还是情绪情感上的影响)其关键是及时识别他人的精神异常,作为其亲密关系者要注意保持自我分化、情感独立,如此才能在精神上(也即心理上)不被感应、不被传染...
直白而言,你得自己够独立,够有主心骨,才不会被病人拉下水、掉进沟里...
[你问我答] 与精神病患者相处久了,是否也会有精神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