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关于大脑研究的文章,记录整理一下感受吧。
一.大脑的“二义性”
先放一个很久前刷爆朋友圈的动图:
你看到的旋转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实际上在这幅图中没有确定的答案,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方向,这就是我们大脑的先验假设造成的。先验假设就是根据过往的经验,假设他是顺时针旋转的,你看到的就是顺时针旋转;假设他是逆时针旋转,你就可以看到逆时针旋转。这种结论大脑在不到0.02秒内就已经得到了,所以我们基本上对大脑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无意识的。大多数人的先验假设是顺时针,少部分人是逆时针,这就产生了“二义性”(指的是一个东西在一种环境下会出现两种以上(包含两种)含义)。
我们来看看大脑的判断机制,看下面这个图就很容易理解了。左右两幅图通过线条的标注和遮挡关系让我们很容易看出向哪个方向旋转,这样中间这幅图就会受到先验假设的影响,变得和你先看到的方向一致。
二.我们脑中的先验假设决定了我们看到的世界的模样
《思考,快与慢》里面提到我们的大脑有系统1和系统2组成,系统1负责快速的处理一些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系统2在感觉到“惊讶”的时候才会被调动,这里的系统1和系统2可以对应到我们常说的感性大脑和理性大脑。《象与骑象人》里面系统1 叫大象,系统2叫骑象人。还有一个关于开车的比喻,系统1 叫自动驾驶,系统2叫手动驾驶。
总而言之,系统一是自动化工作的,而系统二则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思考,系统1一般应对的是经常做的事情,系统2需要应对变化的事情,或者超出预期的事情——比如前文提到的“惊讶”。很明显,上面的例子就是系统1自动得出的结论。
再看一个有趣的例子:
有几个凸出的点?是5个对吗?你的大脑系统1在不到0.02S内做出了判断,仔细看看,的确是这样。
那么下面这幅图呢?
有几个凸出的点?这次是1个?可实际上,这两幅图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第二幅在第一幅基础上倒转过来了而已。
这时候感觉到“惊讶”了吗?系统2可以登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下面解释长文预警,我把重点部分加粗。先来说一说我们的眼睛工作原理,它是类似于照相机的,视觉图像先通过晶状体成像到达视网膜,感光细胞形成神经电冲动,经过复杂的神经通路到达大脑。大脑经过处理,就得到了我们看到的三维图像。
但是,别忘了,我们视网膜上呈现的是二维图,大脑是如何得到三维图的?
答案是光源的先验假设。
自古以来,太阳一直是我们的第一光源,我们的先验假设从几百万年前就刻到了我们的基因里面。
这个先验假设就是光源是来自上方的。这种先验假设就是《思考,快与慢》里提到的常模或者捷径,我们人类在长期的生存中形成的固有的思维模式。
这样第一幅图有五个点下方有阴影,我们的大脑自然就认为这五个点是凸出的。当把这幅图倒过来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那五个点阴影跑到了上方,这样我们就感觉它们是凹进去了。
为什么此时没有像旋转方向那样的“二义性”呢?
那是因为我们的先验假设几乎是确定的。因为从上千万年以来,我们的光源一直就是头顶上的太阳,漫长的今后已经在我们的神经回路中刻下了一个强大的假设——光源来自上方。所以不管看到那一幅图,我们都会按着这个先验假设做出判断。
三.对我们的生活的启发——两种思维模式
1.这两种思维模式就是:律师思维和科学家思维。
具体来说,律师思维的特点是先定结论,再找论据,而科学家思维的特点则是先找论据,再下结论。两种思维的核心区别在于目标的不同:拥有“科学家思维”的人渴望追求真理,他们不执着于自己的观念与想法,而是想知道什么更接近客观事实,只要有足够的说服力,他们很愿意接受新观点。拥有“律师思维”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敌视一切不同的观点,只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还需要了解《思考,快与慢》里面的两个概念:
常模:个人世界的模式。我们通常定义下的第一反应。
捷径:一个比较简单的程序。它能帮助我们在困难的问题中找到合适但有时不够完美的答案。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是系统1根据我们已有的常模迅速的做出决定,甚至很多时候走的是捷径,所以我们在做判断时一定要有意识的调动系统2来协助判断,这样才会减少出错的几率。对于学生党来说,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出题老师经常会出一些题目考验你的系统1。
下面两个图都是判断线段的长度,但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自动的按照捷径判断出二者不一样长,但是系统2会启动怀疑机制,如果你身边有尺子的话,抓紧量一量,很快就会修正答案为二者一样长。这就是我们大脑的运行机制。
两条线一样长吗?第二幅图我们大脑启动了3D捷径,自动的把图看成了三维,所以自然远处的线感觉更长。
《Probability Theory, the Logic of Science》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你是一位警察,在一条荒无人烟的街上巡逻,忽然听到入室盗窃自动警报,你转头望去,发现街对面的珠宝店的玻璃窗户破了个大洞,一个蒙面的家伙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的包正从窗户中爬出来,此时,你一定毫不迟疑地断定这个人就是强盗。你是怎么推断的呢?
这当然有是系统1的直觉反应。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有另外的可能性呢?一般人一旦有了一个解释之后,大脑会自动的认定这个结论,并且努力找寻一切证据来补充证明。
这就是律师思维。结论现行,在想尽办法找出证据。
但是上面的实例还有一种可能性:
那个背着包的人可能是珠宝店的老板,从假面舞会回来,身上没带钥匙,当他走过自己的珠宝店的时候,一辆卡车呼啸而过,轧飞的石子把他的珠宝店窗玻璃打碎了,为了保护他自己的珠宝,他只能进去把珠宝收起来带走。
当然,这种可能性的确很小,但是万一是这种情况呢?我们认识到大脑的局限性,该怎么样纠正错误认识呢?
2.可以采用科学家思维。先找证据,再推理出结论。
我们身边大多数人都是“律师思维”,他们对很多事情都有直觉判断,并且深信不疑,但是很少反思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这些结论的依据是否真实准确,而只是拼命地捍卫自己的结论。
这两种思维模式和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徳韦克(Carol Dweck)提出来的僵固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有异曲同工之妙。
僵固型思维者的特点是,他们认为聪明才智是一个人固定不变的特质,因此他们永远处在一个“证明自己”而非“发展自己”的心态中。僵固型思维者会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不足,并努力通过回避挑战来避免失败,以此维持自信,与此同时,他们总希望证明自己的才华高人一等,别人的认可会让他们产生优越感,而一旦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便会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中。
成长型思维者则认为能力是通过学习不断发展而来的,因此他们的关注点不在于证明自己而是发展自己,他们不会因为失败或者犯错而开始自我怀疑和否定,更不会把当前的不足与自我价值等同起来,相反,他们会利用这些机会努力提高自我,获得新的成长。
3.“科学家思维”是成长的关键
当人们采用“律师思维”时,这种模式会限制他们获得成长与成功。当一个人过分在意证明自己的时候,他便会为了获得认可掩饰自己的不足,而且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极力逃避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失去了审视自己,让人质升级的机会。
成长的本质是不断犯错和纠错的过程。我们要克制与生俱来的“律师思维”,多动用“科学家思维”,这样我们才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让自己更强大。
现在已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知识付费已经深入人心,有智慧的人终于站在了风口上,真正拥有“科学家思维”,才有可能成为赢家。
未来,属于那些能够迅速舍弃错误信念并及时调整自己认知的拥有“科学家思维”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