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所理解的优质课就是行云流水的第二课时授课。第一课时的授课戴上了“基础”、“没得讲”、“自学即可”的帽子。第一课时也出现了很多讲的范例,即一读课文,二解生字,三查四分五总结的模式。总的来说,第一课时与我们的语文教学与教研无缘了。所谓的优质课,就是富有精彩讨论,师生共同沟通字眼,感性诵读的第二课时。最少,在来到无锡之前,笔者是这么想的。
第一课《下大雨》,给我的第一个惊讶就是阮老师授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这么大型的比赛,她居然讲授的是第一课时,这与我们常规的思路不符。我向同行的前辈提出了疑问,他指着二年级语文意味深长的笑了笑。原谅我的不细心与对部编版教材的忽视,居然忽略了这是一篇二年级的课文,但第一课时带来的冲击没有太多的化解。
细看了会务手册上提供的教学设计,没有什么亮点,一贯的套路,那为什么能作为市级优课推介呢?这激起了我更多的好奇心。
《大狗来了》,一段短促而富有节奏的儿歌将孩子们与我一起带入了下雨的节奏中,我不知不觉的已经进入的阮老师的课堂,如同一个坐在后排的孩子。
画面与声音的共同冲击,下雨的视频在播放,区别于平时刻板的插入,毫无违和感,我喜欢这个视频,孩子们亦然,他们的回答的语气告诉了我。这个时间唯一让我诧异的应该是阮老师的声音,并不是那么的富有儿童音。“儿童音”这个词语,我自创的,每次听低年级的课笔者总会不自觉的去研究教者的声音是否向个孩童,是否适合孩童。最多的收获是听了很多美丽的声音得出的结论,笔者自己永远说不出这样的声音。
感觉阮老师的声音也不太适合,这种感觉持续到读词语。
刚刚从一个画面中远离,这是一种极其的不适应。将笔者从美妙的玩水中拉入节奏感颇强的读词语,是一种不愿经历的事情。在此之前,我们听过太多次开火车读,跟读,范读。这是一个有效但乏味的过程。
这次例外了,一副图画走入另一幅图画,横竖朗诵,图文结合。我所常见的方式,却又是不曾见的读书形式。区别于常有的生字朗诵,阮老师采用的是整词猜读的方式,横竖间隙,团队合作。小男孩与小女孩的自如搭配让我想起了学习共同体,兴化应该没有进行这个实验吧,这大概是本真语文的必然,殊途同归。
完美的画面切换,富有诗意的朗读为下面的课文朗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是我授课的话,学生读到这个效果,下面的朗读应该会不指导了,让他们自由朗读,自由练习,美名曰“锻炼”。
当然,阮老师没有,她应该是放弃了这个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她选择了自读与范读的合并。“丁字泡”、“起了烟”这些美丽的富有童真的词句,不是靠那些富含工艺感的美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的,而是那个并不是很“儿童音”的嗓音读出来的。又是一副立体画。一个人与人之间,老师与孩子之间勾勒的富有自然美德雨景图。这时候出示的画面自然而然的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雨景的美,让大家一起在朗读中听雨玩。
童真的嗓音中那一声的不和谐好似也变得自然了,我在“听雨”,一场现场的“丁字”大合奏。
读完课文,画面没有结束。读出画面感,想出画面感不足为奇,写出画面感也是常见的事。但是不写美文,不写片段,只写生字,你能写出画面感吗?她能,他们能。
是的,他们做到了。这次是新颖的生字指导方式,对“口”在“哈”、“积”、“吊”三个字中的不同位置的讲解,运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现了口的变化,范写更是到位,注意点明确。又是一副画面感十足的画卷。
听了15节课,为什么挑这节课来谈呢?因为这是第一节,给我的冲击感最强,感触也最深。课文选自部编版教材,在今年秋学期即将全面改版的情况下代表性极强。第三个原因就是文题上所说的,这个教师授课的内容选择的是第一课时。不仅是她,本次15节课,除了一些课文我们无法界定或是课外鉴赏类的,几乎都是第一课时。这应该不是主委会的要求,这是一种趋势,一种选择的改变。我们要回归语文的本真。语文叫什么,听、说、读、写。识字是基础,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建立在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上,重心完全放在第二课时的教学犹如高屋建瓴一般,随时会崩塌。我们经常会抱怨学生基础差,抱怨他们理解能力差,我们何时静下心来思考过,理解能力来源于哪里,来源于学生对于文本的熟知。基本功的不扎实,何来理解能力的加强。忽略第一课时的教学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第一课时的教学不是套路性的,她是富有色彩的,阮老师的授课让我在一幅幅画面中切换,她没有我们所喜欢的“儿童音”,但她一样营造了孩子喜欢的画面。在她带着孩子“听雨玩”时,我仿似听到了孩子们期许的声音。我们可以给他们不一样的童年,课堂时多姿多彩的,语文的课堂不是枯燥的死读硬背,语文的课堂应是厚重通灵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