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片雷与上市潮

作者: 1e0d8d7b7388 | 来源:发表于2018-06-26 15:17 被阅读5次

    戊戌年夏,恰逢互金多事之秋。

    有“四大高返平台”之称的某璧金融、某宝、某堂金融、某小僧在今年6月终于全军覆没。2017年底某宝网创始人张小雷投案自首,某堂金融今年初清盘,某小僧在端午前“上了西天”,某璧金融也随之步其后程。事实上,端午前后,仅上海一隅,已有,某林金融、某小僧、某璧金融三家先后倒闭。

    市场到底怎么了?

    一位接近地方金融办的人士透露,风险暴露早有前因。“虽然去年年底现金贷江湖的踩踏事件和今年P2P备案迟迟未能落地确实对行业有一定影响,但目前发生的几起风险事件,整体而言,自融、假标、非法集资特性明显,这几家所谓的‘P2P’也并非真正的P2P机构,不能归结为行业本身的问题。”

    而事实上,P2P江湖的草莽气息从来不曾因为资金的集体涌入或退潮而有所改变,尽管行业已不断大浪淘沙,依然有大量去伪存真的空间。

    然而,对投资人而言,这并非易事。

    资金价格无法成为合理的筛选标准,高息高返固然让人觉得可疑,但低息不代表就是运营健康。宣传话术则更加难辨真伪,放眼市场,几乎每一家P2P的宣传话术都极其相似:一方面强调自身的坏账率低到尘埃里,“零坏账”比比皆是,如果坏账可以为负的话,想来连“零坏账”都未必有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几乎每一家都强调风控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数据”、“AI”、“区块链”等等,几乎世面所能搜罗的所有炫酷技术字眼被纳入到风控系统的宣传话术中。

    从投资人的角度,根本没有办法去分辨这些话术的真伪。因此,在所有辨识维度里,备案和上市都是行之有效的“上岸”方式。显然,在备案遥遥无期的情况下,上市成为了投资人识别“靠谱”平台最公允的一项标准,也是一些相对合规的机构们用以自证清白的唯一有效方式。

    P2P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

    就在P2P行业连环爆雷的同时,一波上市潮也正在同时启动。一些大平台的母公司的上市动向都颇为业内广泛关注。

    上市当然不能说明一切。但上市前需要经历一轮严格的审计,某种程度而言,过滤了一定的造假风险,而上市后,公司财务需要透明披露,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相较于未上市P2P而言,可信程度跃升了一个量级。

    从已上市的机构来看,部分平台都因为上市,被认为是“行业领军”。即使是在CEO罗某一番过失言辞在行业引起轩然大波之后,某(qu)店依然能够不受影响地践行其发展道路,上市加持的力量可见一斑。

    然而,与此同时,对试图帮助这些草莽英雄上市并从中分取一杯羹的金融机构而言或是私募机构而言,P2P也进入了最难估值的时代。

    传统衡量企业估值的方式在互金领域似乎都出现了失效的问题。

    传统企业的PE(市盈率)估值法主要衡量的是盈利能力,对于刚刚找到现金贷这一盈利模式才一年多的P2P企业而言,市盈率法根本无法找出一个完整的观测周期。而如果以互联网公司定价体系来看,市场空间、用户数、增长速度这些指标并无公允的市场数据。与此同时,监管前景的叵测也为行业带来了相当的不确定性。

    如果用已上市企业的市值作为拟上市企业的估值参考,则是一个多方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以比较早期的一家现金贷公司某而富为例,经营P2P业务9年,2017年纽交所上市,当前市值1.7亿美元。某某贷可以被认为是P2P行业的龙头,其当前市值18亿美元。尽管旗下没有P2P业务,但一直被视作现金贷上市成功案例的某(qu)店,当前市值33亿美元。据了解到,一家业务体量大概是某某贷一半的一家P2P拟上市公司,2018年初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级市场估值100亿,二级市场估值200亿。然而,随着对标公司股价的持续下跌,这样的梦想已经破灭。

    然而,显然,眼下对P2P机构们而言,尽快步入上市阵营的“合规”意义要远大于登陆资本市场本身的意义。

    元宝365官网 

    专注于产业链金融的领导平台

    + 关注

    阅读 6 · 文章内容不代表UC平台观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P2P”片雷与上市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hm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