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这么多年了,有几位家长能够很轻松的说:我和孩子的双向成长是卓有成效的?
在我还是准妈妈的时候,就有深深的焦虑,怕自己做父母不合格,怕不能给予孩子更理智的、更有效的教育。如今,连二宝都上小学了,我的焦虑还是只增不减!
所以,育儿类的书一直在读,一直在修炼如何努力做一好父母,好好成长,一直在路上。
看看下面这句话,是不是戳中了你我的痛点?
明明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孩子就是不按你希望的成长,而你却变成了一个暴躁焦虑的家长?
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身——(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进步)。
事实的真相是——
①我们越恐惧,孩子越焦虑;
我们越觉醒,离孩子的心便越近。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完成父母本身的觉醒。
②我们平常使劲使错了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总想花很大的力气去改变孩子,但实际上,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为了唤醒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有重新的认识。
③就是因为一味的觉得别人需要成长而忘了自己,所以才成了那个大声咆哮的“自我”,
若是能够冷静下来,理智反思自己,才能发现自己,做回真实的自己,才是“真我”。
④当孩子们没有足够的自由来发出他们真实的声音,而是被父母的条条框框所压住和湮没时,他们便会成长为焦虑而压抑的人。
⑤真正的亲密关系,要求双方的互相依存状态是健康的,就是说,家长与孩子都欣赏和帮助彼此,而不是觉得要牺牲自己去支撑对方。
以上这些内容就是《家庭的觉醒》这本书中最精华的、让人一看就醍醐灌顶的内容,又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家庭教育圣经”。
赶紧梳理一下全文的脉络吧。
本书分三大半板块:
一,父母的新觉醒,
二,教育的七大迷思,
三,新的教养技巧。
来一一看看有哪些大餐送给我们。
新觉醒
1.规避自我,做回真我
一味的对孩子大声咆哮的父母,只是本能的反应,是一个比较low的、浅层次的“自我”。
而“自我”取决于从小到大我们所受的教育以及周围的环境,“自我”程度的高与低,则根植于恐惧之上。
若一个人内心充满对周围世界的恐惧,遇事的第一反应自然就是恐惧了。你就是一个时时处处被“本能”被“自我”控制的人。
相反,能够经常理智地反思自己所作所为的人,才是“真我”——像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那样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最终做回真实的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美丽的“白天鹅”——真我。
2.孩子才是我们成长的唤醒者
每个孩子都像一面镜子,能够铸造出父母内心的各种恐惧和不成熟的地方。
孩子本来是觉醒的,我们做父母的不要试图去改变,不必非要修剪掉孩子身上所谓的枝枝叉叉,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葆有他本身的天性。
孩子带着他们自己独特的蓝图来到我们身边,即他们生来就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和与世界联系的方式。有些孩子活泼好动,有些则文静内向。有的人暴躁多病,有的人快乐轻松。我们不能只保留孩子身上那些我们喜欢的品质,而抛弃那些我们不喜欢的品质。
我们之所以在育儿过程中,在家庭关系里感觉特别疲惫,恐怕就是因为这一点没有勘破、不够通透。
我们总是认为孩子就必须保持主动作为,才是好孩子(你们亲自问,我们又能在工作和社交中做到几成的主动作为呢?);
很多时候,大人与孩子关于时间概念上有不少的冲突,大人却不自知;
更悲哀的是,太多太多的大人压根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
这就是在“家”这个港湾里上演“相爱相杀”这个悲情戏码的深层原因。
3.扔掉不必要的恐惧
其实很多时候为人父母的还是长不大的“小孩”,因为我们自己在儿时有不少恐惧已经根深蒂固到我们的骨子里了,比如担心不被爱,躲避冲突,害怕过多的投入,害怕独立自主,觉得自己没用,害怕失去控制权,觉得自己太平凡,自己很不幸……这些恐惧都会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因为害怕孩子也遭遇这些,所以想拼命的替孩子规避,难免手伸得过长,越界而不自知。
结果就变成打着爱的旗号,“虽曰爱之是则害之”,于是就干扰了孩子自我成长的自然环境……
这,都是父母需要觉醒的地方。
教育的七大迷思
有了觉醒的意识,再来看看我们容易步入的几个“教育迷宫”吧——
1.教养是为了孩子
我们觉得教养都是为了孩子,太多的爸妈指责孩子时的口头禅“都是为了你好”……
其实教养的核心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本人,彼此教养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种双向奔赴。
2.成功的孩子总是走在前面
我们所羡慕的那些“别人家的孩子”或者说能力特别强的孩子,他们的能力是方方面面的,若将综合能力比作5根手指的话,外在的成绩只是“小拇指”而已,不要太短视,更不能急功近利——硬是把孩子逼成了高分低能,或者只认成绩,其他全丢掉,或者因为成绩不好而否定其他一切。
3.孩子有好坏之分
很多时候不够通透的家长总是图懒惰儿,不想反思自己,于是,最省事的办法就是一味的给孩子贴标签——你就是不听话、你咋这么磨蹭……人为的把孩子更多的可能扼杀在摇篮中。
4.好家长是天生的
这是本世纪最大的谎言,其实好家长需要大量的学习需要,更需要自我成长。
5.有爱就是好家长
错!错!错!
爱是一种能够全面看见接受并尊重他人本来面貌的一种能力,看到这句话你还敢随随便便说你在对待孩子方面超有爱吗?
6.父母的使命是培养快乐的孩子
解读《三字经》的钱文忠教授就曾说过,一味的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快乐的”是危险的,因为人生有他本来的样子,挫折也有他本身的意义,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可能全是蜜和糖,还有苦,还有汗、泪乃至血!
7.家长要控制一切
算了吧,扔掉你这可怕的异想天开吧!家长乃至所有的人唯一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情绪与反应,想要控制孩子的一切,绝对是自寻烦恼。
新的教养技巧
知道了那么多的雷区我们不能踩,那就需要扔掉它,然后重新置换成科学的、通透的、高明的教育技巧。
1.从期待到投入放下
对孩子对家庭过多的期待,投入地生活在每一天的活动中。
2.从无心的反应到用心的陪伴
比如跟孩子说话时要走心,不要板着脸说教训人的、高高在上的话。
3.从混乱到平静
请记住家里声音越大的那个人,他的权威越小,反而是平静的情绪与倾听者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4.从有角色到无角色
我们应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有自己人生目标的人,而非某某某的父母,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5.从情绪到感受
若能给自己铺设一条通向内心感受的清晰而直接的路线,就不再需要害怕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反思,不必再被挟制着了。
6.从干涉束缚到独立自主
一定要学会情感自主,不要把孩子的情绪与自己的情绪完全的裹挟在一起,那就是一地鸡毛、鸡零狗碎。
7.从批判到共情
要知道真正的共情不是操控,是不会对他人有过多的期待,是允许孩子能有自己的选择。
8.从纪律到开明的规矩
好的规矩有这样的特点,能服务于自己和孩子,更高层次的自我有商榷的余地。
9.从战场到谈判桌
永远记住,父母与孩子是一场爱的双向奔赴,要与孩子一起进步,既不溺爱,也不争夺。
知道了这些这么多理论的东西,下边就该实践了,自己和孩子都是“小白鼠”,在学习实践中,让孩子、让自己都能成长为最好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