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东坡游赤壁(8)

作者: 紫湘Via | 来源:发表于2024-05-07 15:34 被阅读0次

    嗨,一直跟着紫湘文游赤壁的同学们,前后“赤壁赋”都学完了。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早就想吟出那首脍炙人口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噢不,《念奴娇·赤壁怀古》了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题中的赤壁,是黄州(今湖北黄冈)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山崖。而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另一个赤壁,现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南岸(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依武汉,南临岳阳)。

    怀古是古人写诗词常常采用的一个题目,借助歌咏历史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在这里词人借怀古以抒怀抱,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而且很显然苏轼是知道的,所以他用了“人道是”三个字。

    怀古的重要一环,是怎样把今和古联系起来。

    苏轼望着波涛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古以来那些才华出众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源源而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了一样。在时间的长河里,什么都会被冲淡、消散乃至无痕。

    接下来作者把目光从江涛移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战争遗迹。你看在那古代营盘的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陡峭的石崖直插云霄,好像要刺破天际,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像无数堆耀眼的白雪。

    这次读来回在我脑中萦绕的就是这句,太有画面感了,那应该是怎样的怪石?那“卷起千堆雪”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就好像我脑中早就储备了这样的影像。

    而且这一句也很自然地能让人联想到魏、蜀、吴三国争雄,那战马嘶鸣、长矛刺空、万军压境、尘土飞扬的战争场面。

    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赞叹江山如画,更要赞叹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了。词到这里,在写景中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

    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零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所以词的下片用了“遥想”两个字。

    其实苏轼重点要写的就是周瑜,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了周瑜身上。

    想到当时的周公瑾年轻得意(小乔初嫁了),气度雄伟、人才出众(雄姿英发),手摇羽毛扇,头戴纶巾(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

    樯:帆船上的桅杆。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

    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十年之后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而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加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羽扇纶巾”是儒将装扮的代表,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已经四十七岁。

    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意思就是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他的学问事业倘若还没有任何成就,那他也就没有什么可让人敬畏的了。(在现在看来,这句话似乎有失偏颇,但道理还是基本正确的。)

    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

    从本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可看出。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

    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

    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

    在苏轼看来,当年潇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有点阿Q了哈)。


    备注:在学文言文漫谈系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着东坡游赤壁(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zr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