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两人并称“李杜”。杜甫被看作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作多半描述民间疾苦,抒发悲天悯人及忧国忧民情怀,折射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故而诗有“诗史”之称。杜甫被后人誉为“诗圣”。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移居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杜甫与李白一样,也有强烈的政治抱负。李白梦想着以他华美的辞章打动权贵,被奉为帝王师,从而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杜甫则想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最终他们的梦想都破灭了。
杜甫参加科举考试却没有考上。在名落孙山后,杜甫也开始把自己的诗文当作进入体制的敲门砖。
杜甫以汉代大才子司马相如为榜样,直接向皇帝献赋。他一连写了三篇。唐玄宗被杜甫优美的辞章打动,召他入宫。通过笔试,杜甫被授京兆(今陕西西安)府兵曹参军,主要管京兆地区的治安。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唐王朝进入动乱时期。
杜甫在政治上比李白成熟。他离开了一片混乱的长安,投奔唐肃宗。虽然他一路吃尽苦头,甚至一度为叛军所俘,但总算死里逃生,见到了唐肃宗。唐肃宗任命杜甫为右拾遗,故后世也称杜甫为“杜拾遗”。
在被叛军俘获时,杜甫目睹了长安城被战火焚烧的惨景。昔日的繁华不再,而自己能否逃离叛军也是个未知数。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虽然投入唐肃宗的旗下,但仍然不得志。尤其是赏识杜甫的宰相房琯被罢相之后,杜甫又因为同情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下放华州(今华县)。
杜甫虽然是朝廷命官,但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也没能力保全照顾家人。杜甫的孩子是被饿死的。杜甫被外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当司功参军。华州连年饥荒,老百姓都吃不上饭,饿死的饿死,逃荒的逃荒。杜甫辞了官,去秦州(今甘肃秦安西)打柴、采果填饱肚子。这期间,他身处底层,对老百姓受到战争和官兵的双重压迫的苦难感同身受,故而写出了一系列反映民间疾苦的传世之作,其中的“三吏”和“三别”最具有代表性。
在秦州,杜甫照样无法维持生计,后来几经辗转到了成都。成都地处剑南,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战乱时期的化外之地。杜甫在此结草庐而居,其实也就是搭了个茅草棚子凑合着住。到了雨季更是苦不堪言,满屋漏雨,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根本就无法遮挡风雨。杜甫心忧天下,在此写下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诗中,他大声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后来,杜甫的朋友严武调任到剑南地区,在经济上给予了他很多帮助,让杜甫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严武再次向朝廷推荐杜甫。在严武的举荐下,杜甫做了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职,所以后世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严武病逝后,杜甫再次失去依靠,又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从巴蜀一直漂泊到湖南。
到了晚年,杜甫更加贫困。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缺衣少粮。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杜甫辞世,时年59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