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寻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行为习惯的影响,我接了个人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一年级。以前我最低教过二年级,一年级还真是大闺女上轿一一头一遭。在我的理论假设中,我认为:从孩子入学之初,教师就对儿童的行为习惯提出要求,施以良好的教育影响,儿童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与学校,谁对儿童的影响最大?一年过去了,事实真的朝我预想的方向发展了吗?
事实上,一年过去了,我惊讶地发现:这几十个儿童,除了知识的学习发生了变化,获得了一些书本上知识外,其个体的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发生变化的微乎其微。
这样说吧。那些来自于文化素质高,有较高教养水平的儿童,在入学之初就表现出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较为合作,比较遵守纪律规则,上课专注,参与度高,作业及书写较好、质量也高,当然,在学业及智力发展上,从一开始他们就占尽了先机。一年过去了,在教师施与积极教育影响的前提下,这类孩子依然在行为习惯上保持了较好状态,勿庸置疑,他们的学业水平,智力发展也较好。
另一类孩子。他们从入学之初的行为习惯就比较糟糕,没有规则意识,我行我素,自由散漫,听课不够专注,也不善倾听,自控力较差,卫生习惯、生活习惯也较差,当然,从一开始,他们在学习上就陷入了困难,其思维及智力的发展也差强人意。一年过去了,在教师积极施以教育影响的前提下,其行为习惯,思维及认知并没有发生极大的变化。客观上说,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有一些,但不是特别大,准确地说较小。
这样说,是否我们对学校教育极度悲哀呢?当然不是。学校教育有其固有功能,那就是:文化知识的学习,集体间同学、伙伴的人际交流互动。这些,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最大功能。
至于说到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等方面,客观地说,学校教育,教师的作用极其有限。
那么,谁对儿童的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影响最大呢?当然是家庭,是家长。那些有较高文化素质,教养水平的家庭及家长,他们的孩子大多会表现出较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规则,合作意识,更善于自控与专注。反之,则表现出较差的行为习惯,不遵守规则,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说明,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家庭,而不是学校。这和英国学者所提供的《克劳顿报告》、《曼彻斯特报告》的结论,以及我们教育实践是一致的。2018.7.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