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这本书确实有点抽象难读。难读表现在理念阐述较多,很专业。对于习惯了看例子,重实践的我来说,有些枯燥、单调,难深入。试着梳理一下其中的重要观点:
一、观课议课的理念
对课堂观察的“观察”;以人为本;让我们“同在同行”;观课议课的文化样貌;
前四章侧重于理念的阐述。核心观点是: 1、观察最实用的工具是人,是观察者自己。
感悟: 观课者带着目标、主动思考,积极的研究才会有收获。这是提醒我们:以后在观课议课前,自己也要做点准备,如同步教学设计,想想我要怎么教?还可以提前看看名家课例,也可带着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观察。还可通过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了解其教学意图,主要内容和执行流程,观察理解他的预期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差异,思考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以前我从来没想过从这个角度来观课议课,以为这是教研员、教研组长应该做的事。没有思想储备、积累,自然不会成长进步。
2、课堂观察理念的转变。 从批评走向建设;从旁观者走向助教;从统一标准走向权变意识;从要素观察走向情境观察。
感悟:多想想如果我教这节课,我会怎么做?这个重难点我会怎么教?同样的教学情境,我会怎么对待?作为听课教师我可以做哪些事帮助授课老师,如何关怀帮助听课学生?不能做哪些事?顺着授课老师的教学思路我可以做哪些改变?哪些做法值得我学习借鉴?
3、 观课议课的理想境界。处境认同;身在、心在、思在;以发展为目的,走出自我。人际“和而不同”,追求诗意的创造;
我认为理想的实践方式:先同课异构,或一人主备,其他人补充、删改教学设计;按初备教学设计教学;再议再改,别班再上,归纳总结。
二、观课议课的方法。
(5一12)章内容要点:
尊重关怀老师,以学习活动和效果为主要观议对象;有质量的观察自己的课,其他老师的课;使用问句做价值澄清;发挥想象力探讨新的教学可能;运用促进思考和对话的议课模型;课后反思;合理使用观课议课量表;有条件的组织观课议课个人、团体比赛。
回顾自己的课,以前我关于学习活动的设计比较少,也就朗读背诵、默读勾画,问答,记笔记等。尤其是忽视对学生思考力的培养,学习效果也不太好。以后要练习追问,多反思教学过程,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尝试用本书所学理念观课议课,分析典型教学课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