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们学校参加亚沙赛,参赛前,我们得知有几个参赛学校的选手是专业型选手,他们无论在装备、体能还是经验上,都是一流的。为了能够获胜,我们加强了训练强度,并且试图在比赛的时候让自己处于极限状态。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有几个意志力最强、试图突破体能极限的选手受到了重伤,退出比赛。
这一轮资本市场的跌宕起伏,我相信有许多投资高手,试图从中把握很好的时点,让财富加倍或者加零。可是市场上倒是传来了不少归零的悲惨故事。
这些故事的结局都不美好。
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先有思考,再有判断,接着定目标,于是执行,最终取得结果。当我们的结果在预期之外,通常是因为思考出现了问题。
也就是思维方式里其实是有盲点的,而这个盲点被我们忽略,最终导致了结果的偏差。
在电影《极速风流》中,描述了顶级赛车手尼基·劳达和英国赛车手詹姆斯·亨特在赛场上的故事。比赛前,赛车手的目标通常是一致的----开出最快的速度。当两个目标都是开最快速度的赛车手在一个可能有碰撞危险的弯道相遇时,一名赛车手选择了拼命争先,一名赛车手选择了暂时退让。
两名目的都是开出最快速度的赛车手,实际上在比赛中遇到相同状况时,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他们的思考方式其实都有一个他们察觉不到的盲点,而这个盲点恰恰会在关键的时候让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
那个在关键时刻拼命争先的赛车手,其目标完整的描述应为: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开出最快的速度。而另一位赛车的完整目标,应该是: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出最快的速度。
这就是目标的前提假设。
目标的前提假设不是目标,但却能在实现目标过程的分叉口时提供当事人关键的决策引导。
再回到文前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中,那位受了重伤的同学,他的比赛目标应该是:不惜一切代价,即使身体受伤,也要努力赢。
案例二中,那位在资本市场中本金归零的投资人,他的投资目标应该是:最大化的获得投资收益,哪怕要承受本金的巨额亏损甚至归零。
当我们把设定的目标加上了前提条件之后,我们的目标设定才算真正完整。
我们大部分人的行为,忽略了这个前提假设,只是单方面的试图得到目标的结果,而忽略了目标本身并非非黑即白那么具有明晰的边界,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也并非一路顺畅没有分叉口。
这些错误的目标是单一维度的,而实际上真正的目标都是多维度的。也就是说,在目标的背后,会隐含了许多前提假设。这些前提假设,对我们而言,可以起到三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方向的指引;
第二个作用,分叉口的选择;
第三个作用,明白自己的责任,承担可能的后果。
我们从一个爱情故事开始。
一个姑娘对你说我爱你,这个信息是有盲点的,只有当我们加上了前提假设,再来看看这一句我爱你,才能知道接下来到底会如何发展。
情况一:我爱你,(虽然你谈吐庸俗,不求上进,然而你出身名门,家缠万贯)。
情况二:我爱你,(欣赏你的忠诚不二,努力上进,品性善良)。
两种情况,姑娘的表达都是一样的,然而括号里的前提假设,才是完整的意思。
情况一的爱,前提是男孩出生富贵。
情况二的爱,是因为男孩的积极进取。
这是爱的前提,是方向的指引。
在爱的过程中,如果前提条件一直不变,那么爱会继续,而当前提假设发生变化了,爱就走到了分叉口。
在情况一中,男孩突然家道中落,破产了,那么爱情变走到分叉口,从原本浓烈的爱情走向了分离。
情况二也是一样,如果男孩出轨,不忠贞了,那么爱情也就走到分叉口,走向了结束。
这就是前提条件导致的分叉口的选择。
对我们最有帮助的是,了解前提条件,有助于我们明白自己的责任以及坦然承担可能的后果。
在情况一中,要维持这种爱,男孩就要明白,自己必须不断努力保持富有的状态。而一旦自己破产,也要坦然接受爱情结束的结果。
在情况二中,要维持这种爱,男孩也要明白,自己要不断努力,要积极进取,要忠贞不二,要保持善良。如果打破了这种状态,也必须要接受爱情结束的后果。
而从姑娘的角度而言,明白自己的那一句话背后是有前提假设的,更有助于她做出理性的选择。
有些善良的姑娘,遇上了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男孩子,于是决定终生相处。而在相处之后,他发现了这个男孩子有许多不良品性,甚至恶迹斑斑,但这个姑娘仍然选择继续爱下去,耽搁了自己的一生。
在故事的开始,当姑娘爱上了这个男孩子,并决定相处的时候,她的爱是有前提假设的,即这个男孩子各方面都优秀,只是她自己并不知道。由于她对此处于模糊的状态,所以当她发现男孩子其实不如预期的时候,她仍然继续爱她。而这时爱的前提假设,却变成了无条件无底线的爱。如果这个姑娘一开始就很明确的知道当爱开始时的前提假设,那么一旦发现男孩不符合,就可以做出果断分手的选择了。
因此,当我们明白目标是多元的,是具有前提假设的,那么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事物的本质,做出最优的决定。
案例一:许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品学兼优的人,而当孩子因为学业压力导致心理失常的时候,他们往往感到痛苦与困惑。其实他们对孩子的真正期望是:孩子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保持品学兼优。如果父母们很清晰的知道目标背后的前提是“身心健康”,那么一旦在“品学兼优”与“身心健康”产生冲突的时候,父母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而非无条件的确保“品学兼优”。
案例二:董事会每年都会给经营层下经营指标,通常最核心的目标是,年增长率多少,比如说15%。经营层是否应该不择一切手段完成这个目标呢?其实未必,我们进一步看董事会议案之后,就会发现议案里提出不少要求,里面有一些指标是刚性的,比如说坏账率不能超过多少,业务转型任务等,经营层与董事会进行充分沟通后,还原真正的目标比如说应该是:在确保坏账率不超过2%,公司主营业务增长率不低于10%,且公司不违规经营的前提下,确保年增长15%。如果经营层很清晰的明白目标背后的前提是控制坏账率、主营业务增长和合规经营,那么一旦在目标与这些前提发生冲突的时候,经营层也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而非无底线的确保“年增长率达标”。
案例三:在投资上,我们通常会设定平均年回报率,比如说20%。但我们是否应该不择手段完成这个平均年回报率呢?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与人生的最终目标,在加上前提条件之后,我们会得出真正的收益目标,即:在确保本金不受到毁灭性损失,并且投资标的可以让自己安然入眠,同时能够增长投资经验的前提下,确保平均年回报率达到20%。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年回报率背后的前提,我们就不会去碰杠杆、去做空,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优秀的投资标的,而非不顾本金安全与身心健康去实现这个20%的目标。
对于具有前提假设的目标,我称之为“经过前提假设调整后的真正目标最大化”。
在案例一中,我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目标应该是经过身心健康调整后的品学兼优目标最大化。因此,我认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取得了80分,远远比一个身心不健康的孩子取得了100分的综合分值高。
在案例二中,我认为经营层的目标应该是经过控制坏账率、确保主营业务增长以及合规经营调整后的年增长率最大化。因此,如果经营层A完成了这三项指标,最终公司增长率为15%,远远比坏账率超过既定指标,主营业务不达标以及违规经营下取得了50%的增长率的经营层B取得的业绩更加好。
在案例三中,我认为投资人的目标应该是经过风险系数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因此,如果投资人A不断学习,投资优秀的标的,每天心情愉悦的取得了年化15%的收益,远远比通过高抛低吸、加杠杆、做空、听消息、炒作取得的年化30%的收益更高。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相比于查理芒格,拥有更多的财富。然而如果我们把财富经过调整,设定为:在拥有更幸福完美的家庭,同时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调整下的财富最大化。
那么,巴菲特的财富可能并不如查理芒格更多。你说对吗?
--END--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