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区的影子在视野中日渐模糊,默默地注视着,挥手向这个冰雪世界告别,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这支队伍中有些人将会重新回到这里,有些人也许不会再来。在互道珍重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会永远铭记这段 以海为桌、铺冰作纸、以钻代笔、云雾间拨墨挥毫的很Man的时光,一段有关北冰洋的美好记忆,一段携手谱写的冰面传奇” ——摘自《穿越北冰洋》第264页尾
单位电视里介绍中国考察队第33次考察南极,飞机首次冰上成功降落,与这条新闻刚好相对应的是我今天刚好看完了图书馆借来的一本书《穿越北冰洋—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看完了这本书你就明白了为什么5次和33次南北极地考察为什么次数这么悬殊?如果我们看地球仪就明白了,北极圈周围主权国共8个,简称北极八国(俄、美、加、挪威、瑞典等),海岸200海里内都属于主权国专属经济区,考察处处受他国限制,经济区外向北还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公海,但是我国这次的“雪龙”号由于破冰能力有限,无法深度考察,止步于北纬87°39′,相比北极,南极则没有主权国家,属于全世界的国家共同开发。
本次考察团队110余人,从青岛出发,历时80余天,队员们把每一天的记录包括:海水温度、湿度、咸度、微生物、冰芯等信息以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内容非常的具体而深刻,考察作业中的快乐与辛酸并存,如防熊警戒、钻取冰芯、他国水警盘查、浮标投放、娱乐饮食等,就书中的钻取冰芯作业中,冰上作业不是普通人想象中的踏雪吟诗,而是高体力消耗和意志力的考验,相比勘探作业,防熊警戒就显得更加艰苦和枯燥了,北极熊又称为白熊,有的重达1吨,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常吃的动物是海豹,捕猎主要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它在冰面耐心等待几小时,待海豹将头探出海面呼吸换气时刻,北极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自己厚厚的熊掌将海豹拍晕,然后拖上来慢慢享用。以上能看出北极熊的凶险之处,可见警戒安全的重要性了。
除了作业,船内的饮食供应充足而丰富,每顿四菜一汤外加晚上加餐,设施场馆如:图书馆、健身房、乒乓球室、篮球、游泳等一应俱全,不论是冰面作业还是船内集体娱乐活动,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团队凝聚力和欢乐和谐的气氛。书里看到这些场景画面除了钦佩向往,自己突然冒起了一个感悟:我想,在这样一个封闭的没有绝对自由的船里或船外作业区,强大的意志力、绝对的身心健康、团队的和谐和较强凝聚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艰苦的海上航行让整个系统处于相对孤立和封闭的环境,一路航海和作业环境有时极其恶劣,大家视队友为战友,互助并行,同时肩负着极地科学探索和国家海洋权益的使命,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所有人必须利用好周围的一切人力、物力资源,尽可能的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身心健康、减少不必要的一切耗散。总之,险恶的环境和崇高的使命感逼得每个人必须发挥出绝佳的潜能,团队齐心协力完成任务和应对可能风险。
回到我们自身,我们的工作自然没有他们在北极海冰面这么艰苦,我们所处环境也完全自由开放,通信、能源、粮食补给源源不断,人的战斗力和潜能有时候因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差异明显,在一个安逸的环境,我们自然可以一直慵懒下去,可是谁又能保证环境永远不变化呢?答案是:环境永远是变化的,变化 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船一旦到了拔锚起航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没的选择了!
千里冰封——读《穿越北冰洋-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