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元关系
以前知道家庭关系很重要,却没有一个系统。从《拥有一个你说的算的人生》这本书中了解到了更为系统的关系模式。
在女儿六个月前,我几乎意识不到对于她的回应是多么重要。那时的我关注的主要是她什么时候喝奶;我怎么能够休息一会儿;她哭了,怎么制止住;她哪里不舒服,要不要去医院……
换句话说,没有育儿背景下的我,只是面对突发事情的杂乱应对,疲惫的身体里有一颗无处安放的心,我只想逃离。
这时候对于小小的婴儿来说,她感到的必定是一个焦躁不安的氛围,这时她不知道妈妈和自己是分开的。当这个氛围很不舒服,她想的只是要毁坏掉。
所以这时的关系是一元的,即世界就是我,我就是世界,我可以掌控一切。当孩子伸出去的手,总是抓空或者被拒绝时,她获得的是死能量。慢慢就会木然或者封闭。
所以书中提到,自闭症的孩子往往在一元关系中没有发展好。这时候妈妈对于孩子伸出来的手,怎么接很重要。
02 二元关系
6个月到3周岁期间是二元关系的阶段——孩子和母亲。
在女儿那么大的时候,我几乎看不见她。什么意思呢?看不到真正的孩子需求,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似乎什么都不懂的小人。她的情绪情感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乖乖的,需要表现时表现,需要安静时安静。似乎能够明白我的心思,完全按照我的想法来,这是我潜意识期待的女儿。
可她做不到,她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哭的撕心裂肺;让她去跟小朋友玩儿,总是怯怯的,一点都不大方;看到吃的,就完全不顾其他,一点礼貌都没有……我看到的都是问题,我关注的都是她的不够好。
书中说,在好的二元关系里,孩子能够看到妈妈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自己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总体上是好的。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二元关系呈现的是二元对立,真正的接受世界是两面性的,就是在这个阶段。意识上我们都知道所有的事物都只是相对好坏,可真正操作上,我们倾向于不接受负面。
表面上,我能接受外在的事物可以具有对立性,实际上,在内心深处,我不能允许自己有不好的一面。不接纳自己的坏的,也就不能接纳女儿的坏,她学到的自然也是不接纳。
孩子三岁之前,我没有意识到这些对孩子人生会有多么大的影响。这种无知让我以为自己做的很到位,毕竟作为一名老师,我已经比别人好多了。是不是很多人都会这么安慰自己?
人最可怕的不是知道做不到,而是自认为已经知道很多,实际上还是负值。
03 三元关系
三岁到六岁,这一阶段三元关系建立起来。三意味着多,这时多了一个重要的人物——父亲。二元关系阶段,孩子对于妈妈的好是很接纳的,对于那部分坏,她需要投射。幸好,父亲来了,他是个很好的人选。
在我小的时候,当有三个孩子一起玩儿时,我会容易有一种抛弃感,这种感觉从幼时玩伴,高中伙伴,持续到研究生。
我会经常因为那两个人亲密分享而心生嫉妒,会有种独占好友的感觉。当我朦胧中感觉到,身边的朋友也如此时,我便知道不只我如此。
当女儿慢慢长大,我发现她也有这个倾向,比如她很喜欢两个人玩儿,只要第三个人参与,她们就会结盟。这种情况在很多孩子那里都会出现。
大部分家长觉得很正常,可当那个被排斥的孩子是自己的时,便会心痛,焦虑。这种感受越强烈,越说明小时候的自己也如此过。
这正是三元关系阶段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所有之后的人际关系,都来自于早期的亲子互动。如果在三元关系里,父母的亲密关系发展好,同时也能够无条件爱孩子,并向孩子传达:父母的关系是稳定的,是第一位的,同时,也都是很爱孩子的。
那么孩子便会平稳的度过俄狄浦斯期(恋父恋母情结),认同同性身份,学会跟异性相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构建两人以上的人际关系。
从一到二,到三,再到无数人际关,就类似于《道德经》中的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模式是相通的。孩子的举一反三一定是那个一掌握的很好。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期,那么现在是第二个最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