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每天看《小欢喜》,我也跟着追。剧里的父母,让我想到我的爸爸妈妈。他们给我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小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串珠子手链。那是我每当想起爸爸,就很容易记起的一个温暖的回忆。我还记得爸爸送我上小学的情景。那个画面里,一双温暖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
人都渴望被爱,感受爱。
我一直这么追求的爱的感觉,真的有吗?
我想追求的所谓爱,是一种不变的东西。如果我得到了,就要像房子一样,永久保值。如果今天得到了,明天没有感觉了,我就认为我没有得到,我明天还会去要。我永远在要的东西,就是没有得到,也就是没有吗?
爱的含义
爱有四层含义。
1. 爱:一种主动的行为。
2. 爱:一种内心对一个人的感受(牵挂、关心。。。)
3. 被爱:作为行为的接受者,感受到被理解、被呵护、被关心、被尊重等等。
4. 期待被爱:回忆以前的被爱的感受,希望这种感受继续的愿望。
爸爸给我买手链、带我去上学。
他的行为,是爱的表达1。我感受到被爱2,我有感受3。
爸爸买的手链,我一直记得,没玩多久就被同学偷了,我还当着很多同学的面大哭一场,因为委屈。我一直会想起这串手链,绿色的,它代表着爸爸对我的爱。虽然几十年过去了,那种温暖还在,3的被爱的感受变成一种记忆4,也让我有再次体会这样的被爱的愿望。
1. 爱的行为。用行为表达爱。
做的时候也不会去特别用“爱”的名义去做。并没有哪一种行为被称作爱。当对方有舒服的感觉3,把行为1贴上爱的标签。而对方就被爱了2.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到,对方的解读是有没有“爱”的核心
也就是爱是由接受者的感受决定的。
2. 对一个人的感受。
当你对一个人有牵挂、依赖、依恋的时候,你会感觉那是爱。
你爱属于你的人—他们是自我的一部分
爱是你做的事情吗?看来不是,爱是你对Ta的心,你牵挂、惦记Ta, 你把Ta当作你的一部分。你爱是因为Ta属于你,你把它划为你的。Ta就是你的延伸。
爱是一种关注,如果这个人完全不关注,也就没有所谓爱了。
你的关注可能是一种你并不喜欢的方式,比如挑毛病。其实这个人如果跟你完全没有关系,你也不会去挑毛病。你关注的方式就是找出问题。
你依恋、依赖Ta, 因为她可以给你带来好的感受。所以你会千方百计地希望靠近,希望得到,希望控制。
爱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控制。像《小欢喜》中宋倩对英子的方式。就是控制。
控制就是一种害怕失去,希望得到的表现。你希望Ta 属于你,你希望完全掌控。
我妈妈打过我一次。也许她会认为是出于爱。但我感受到的是愤怒、恨铁不成钢。我的D里面有一个标准,打不是爱。打代表生气、不满。生气不满不是爱。而如果我打女儿,我就会认为是出于爱。我用两个标准来对待自己的行为,和妈妈的行为。这两个标准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打女儿的行为合理化—出于爱啊。
每一种行为背后的情感都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妈妈打我。不是一个词可以概括的。我们喜欢用一些词汇去概括、简化一些行为。
我的D和妈妈的F不同。所以我就感受不到爱。我委屈得不行。觉得自己太可怜了。
妈妈用打来控制我。希望我能够记住。我做错了。
爱,这样的东西,因为它的搞不清楚,就需要我们不断去证明来得到确认。
自我也是如此,它需要不断去证明自己存在。
自我其实并不存在。他们用证明来说明自己存在。
3. 别人的行为让我感受到被爱
3的被爱的感受,是一种感觉。爱是我感受到的一个人的重视、关怀、支持、信任等的感受。这个感受是经过D和C的。所以也是不准确的。
爱这个词,在描述3被爱的感受时,是表达当自己被理解、包容、尊重、关心的愿望得到满足后的满足感和温暖感。
这种感觉也是经过我们的翻译系统。对方作出的行为,我们解读为爱。
并不是对方的行为就是爱,而是我们把它解读为爱。
比如爸爸给我买了手链,他的行为是送手链,我把这个行为定义为爱。这个行为也可以定义我关心、取悦、喜欢等等很多不同的感觉。
我们有没有体会到爱,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翻译系统。而对方的行为是不是出于爱,是对方的翻译系统的解读。
我们很多人会把送礼物的行为,归类为表达爱。比如情人节送花。比如一个老公背叛了太太,他很愧疚,给太太送花。太太就很开心,认为老公很爱她。
老公送花是有很多动机的,让老婆放心、表达愧疚等。老婆的理解是她自己的翻译体系出来的结果。
爱是我的需要。需要依靠别人用我的方式来滋养自己干涸孤寂的自我。
我要滋养的就是这个自我标准。
爸爸送手链是表达爱,我接受手链的时候把送礼物作为爱的表达来接受,感受到的爸爸的关心。因为他给我的就是我想要的,这个信息就快速传递给我。我和爸爸都开心。
我老公给我送茶叶,我不想喝茶,不喜欢,就没有特别开心的感受。
妈妈总是在吃饭的适合提醒我注意营养,我就比较嫌烦。我的标准不要啰嗦。我对妈妈产生了远离感。她的爱,不符合我的标准,我就不能接受这样的爱的方式。
由于每个人的标准不可能一致。我们想要的也很难每次都得到满足。
4. 希望被爱(渴望)
渴望爱,是想得到
我渴望爱,是因为4, 我有过爱的感受。希望继续。这种渴望使我美好爱的美好,把爱想象成为一种完美的境界。
我希望的并不是我滋润别人,而是别人来滋润我。仿佛我是一个杯子,让别人来给我灌满水。我不想去符合别人的F,我只想让别人符合我的标准D。
我会用自己的D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当我的D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怎么努力也满足不了的时候。就开始自我欺骗。
我因为爱而付出的时候(1),我想得到同样的回报。
除非这个爱的对象就是我自己,或者是我自己的延伸。
得到,是一个无底洞。
一个房子,你得到了。你有想要更大的房子。
你得到了爱,就想要更多。只要是愿望,就无法真正满足。
爱是自我的延伸
我们爱,因为那个对象和我有关系。我希望Ta成为我的一部分。比如子女、爱人、父母。你爱他们,因为他们属于你。他们是你的延伸。
我们爱自己的房子、财产、我们做的事情,我们的成就。因为他们是自我的一种证明。
你爱你的工作,因为工作可以证明你的存在、价值、意义。
你爱同事、朋友,因为他们可以帮助你、让你感觉好。可以让你感受到关系中的存在感。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证明自己。
同时我们又发现,我们不能得到永恒的爱。我们抓不住亲情,他们不受我们的控制。我们抓不住事业,事业高高低低。我们抓不住朋友,朋友远远近近。忽冷忽热。我们似乎需要不断去维持、去付出、去争取。
我们认为爱是争取来的。往往越争取,越导致远离。
比如《小欢喜》里面宋倩和英子的关系。
有人会说,我爱孩子是无条件地爱。如果那孩子不是你的,你还会无条件地爱Ta 吗?因为孩子是你的,Ta是你的一部分。
你之所以去爱,是因为Ta 和你有关系。
自我永不满足
为什么男人理解不了女人总是问“你爱我吗?”
对于男人来说,娶了一个女人,就代表他完成任务了。而女人需要的是不断地确认她的爱的感觉,还在不在。
对爱的渴求,像是食物。吃完一顿。还需要下一顿。
爱是多变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去确认。如果是永恒的,就不需要确认了。
爱不能储存。不能保留。留下的记忆,会引起再次渴求的。
我们去不断要的东西,就是那些不断变化,无法永恒的东西。
我们需要不断去证明。
就像是自我,需要不断证明它存在。
需要不断去证明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
爱的逻辑是什么?
爱是一元思维。就是取一个,不要另外的。要爱,不要不爱。
而这个世界的逻辑恰恰是多样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因为差异而吸引。我们无法和别人完全一致,这个不一致造成差异。这个差异造成矛盾和冲突。
这个世界的逻辑是矛盾,而不是和谐。和谐是短暂的,而矛盾是必然的。
就像生是暂时的,死亡是必然的。
生死、和谐与矛盾,这些对立统一,缺一不可。我们不能只要爱,而不要不爱。如果我们追求爱,就是不想要不被爱。但生活的逻辑就是,有爱,就有不爱,不可能一种关系中只有爱,而没有不爱。
爱是变化的
爱是一种感受。
我禅修的时候发现。人无法停留在一种感觉里。感觉就是一个时刻变化的东西。一会这里感觉一阵流动,一会那里感觉一种波动,身体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改变。
感受,是一种流动的犹如水的东西,它无法静止。
如果我爱一个人,今天感觉兴奋,过一段时间就不兴奋了,审美疲劳了。
如果我喜欢一种食物,吃一段时间就没感觉了。
女儿喜欢乐高,给她玩一段时间,热乎劲过去,就不玩了。
我喜欢写作,写一段时间,就会进入一种疲劳期,感觉自己有点疲软。
感觉就是这样高高低低,不断变化的。像水一样,有波浪,不断地变化。
爱的感觉也是,永远在变。无法永恒。
永恒的爱
永恒的爱,是一种不变的逻辑。就是世界可以达到一种一成不变的境地。到一个童话世界,从此永远不变。只有美好。
我们爱上一个人以后,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改变。无论我们的地位、经验、世界观有了怎样的变化,爱都会不变。这可能么?
我们的年龄变大以后,发现以前喜欢的东西不喜欢了。我们越来越成熟以后,以前欣赏的东西,现在也欣赏不了了。时代改变了,以前喜欢的衣服,现在不喜欢穿了。
世界就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想不变的爱,也必然会改变。这是世界的规律。没有永恒不变的。
爱的感受存在吗?
我们无法准确感觉到,这种感受就是爱,或者这种感受一定不是爱。
我收到礼物的当下,感觉开心。那个开心,和我被爱有关,还和我见到礼物,的兴奋感、拥有感有关。那个感受是一个混合在一起的整体感觉。很难说清楚哪种是爱。
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和妈妈,给我完全不同的感受。从理性上说,他们都爱我。但我感受的是爸爸爱我。妈妈没那么爱我。
爱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跟随我们的感觉变化的。
一个老婆听到老公出轨的消息,那一刻也许就开始怀疑老公是不是不爱了。但到底老公爱不爱自己?
对爱的结论是:说不清楚!
如果你和老公已经结婚多年,你还爱他吗?
坐下来静静地感受一下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你可以试着排排序,谁是你最爱的人,你对她的爱是什么?
你会发现很难说清楚爱是什么,有时候甚至也说不清爱不爱。
这个世界不真实
我们和世界的联系,是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爱、尊重,是我们在关系中寻求的感受。
存在
存在,就是真实存在。如果你说这个房子存在,它一千年以后还在吗?如果一千年以后不存在,不能说他永远存在,只是暂时存在。
我们存在吗?我们也是暂时存在。
存在,是一种不变的状态。如果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就不能确定它当下的状态,因为前一刻我们看到的,这一刻已经变化了。
比如我们看到的星星,它当下已经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所以我们不能证明他们存在。
我们当下可以看到这个房子,而且感觉到这个房子,我们判断的依据是我们的视觉和身体感觉。而我们对于这个房子的感知是这一刻与他的关系决定的。
如果下一刻我离开了房子,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我还可以说房子存在吗?我是根据我的经验,推测这个房子不会有变化,还会在这里。
如果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房子的人,这个房子存在吗?
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很远地方的东西,比如一棵树,它存在吗?
对于我来说,它不存在。
对与我来说,我的身体是存在的。我可以意识到。我也可以意识到我周围的物体。
同时我注意到我的感受和头脑中的念头。
我判断存在的标准是自己的感觉
我根据自己的感觉去判断什么东西存在,什么不存在。
我眼前的电脑存在,因为我可以感觉我正在使用它。
如果我的感觉没有了,这个电脑还在吗?
感觉是多变的、充满不同标准的。我如果环顾四周,并不能看到我周围的所有东西,我没有看到的东西,存在吗?
我没有看到,我认为不存在。而它就在那里,别人看到了,它存在吗?
这个东西对于我不存在,对于他存在。这样的东西就不是一个真实存在了。
真实存在,应该是一个不变的,存在的东西。
感觉是当下的
感觉是当下的一种体验。体验是随时消失的。过去了,就过去了。
每一个体验都是不同的。不必定义也无法定义一种体验叫什么。也许你体验的是爱,也许是别的。体验就是在体验的时候有意义。体验过后的回味,不是真实的。是一种幻想、回忆。
幻想和回忆不是真实存在的。就像爱一样,感觉过去了,就消失了。
如同水流过石头,过一会石头干了,连水的痕迹都没有了。水流过的时候,石头享受水流过的感觉。不管这个感觉是什么样子。而流过以后。就过去了。石头再迎接每一个新的时刻。
石头不必回味水的流过,而忘记当下的风。
真理
有没有不依据我们的感觉存在的事物呢?
不依据我们的感觉,我们怎么知道它存在呢?
这个世界有一些规律,世界按照规律运作。这些规律不依照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这个规律存在吗?
不变的规律:
世界是变化的,没有永恒
人是贪婪的,有欲望的。爱是一种欲望
人的肉体是会死的。爱也会随时消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