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的科学》摘抄

作者: 今夜吃泡面 | 来源:发表于2023-05-01 05:30 被阅读0次

    人们之所以能做出这样残酷的行为,其实是因为共情能力被腐蚀。当一个人共情能力被腐蚀时,就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自然也就能毫无障碍地做出恶事,就像你生气时摔杯子一样,在那个时候,你只想发泄自己的情绪,你不会想到自己这么做,对杯子是多么残忍,而对那些完全没有共情能力的人来说,他人都是杯子。

    《恶的科学》,这里的恶是指善恶的恶。顾名思义,这本书主要就是从科学角度来给我们解释,恶是怎么发生的。

    其实,恶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道德难题。虽然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也会做出比较自私的选择,但大多数人其实都不会有什么极端恶行,但还有一小部分人,却能仅仅为一枚戒指,就选择切下别人的手指,这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学到社会学,从伦理学到宗教学、哲学,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释,但都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我们今天要解读的这本书,就抛开这些争论,单纯从脑科学角度来解释,人类的残酷行为是怎么发生的。

    这本书提出,人们之所以能做出这样残酷的行为,其实是因为共情能力被腐蚀。这就把一个模糊的、不可量化的道德问题,转换成了一个清晰的、可量化的科学问题,给我们理解一些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作者认为,会不会选择作恶可能是个道德问题,但能不能把恶行付诸于实际行动,还得看这个人能不能关闭共情。也就是说,只有关闭了共情,一个人才能真的狠下心来,残忍地对待其他人。

    这就跟我们以往的认知有点不一样,过去我们会认为,恶行是因为一些人的道德水平不够高才做出的选择。但这本书却抛开了道德,直接跳到操作阶段,来探讨恶行是怎么发生的。你会发现,作恶可不是你打定主意就行,根据作者的研究,在实施恶行的时候,还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为什么恶行的发生,需要共情关闭。

    什么是共情?作者给出的定义是:共情其实就是一个人对对方遭遇产生恰当情绪的能力。也就是说,共情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识别,就是你能不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第二部分是反应,就是当你理解对方遭遇之后,能不能用恰当的情绪来回应。

    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果我们相遇在火车上,你正在费力地把箱子放在头顶的行李架上。这个时候,如果我要产生共情,就需要两步,第一步我能识别出来,这对你来说很艰难,第二步,我要对我刚识别出来的这个事实感同身受并产生恰当的情绪,比如不忍、难过、愧疚等等。只有同时完成这两步,我才会对你产生共情。但如果缺少这两步中的任何一步,比如我没识别出来,或者识别出来了,心里却一丝波澜都没有,都说明我并没有产生共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产生恰当的情绪,并不意味着我一定会帮你,付诸实际行动可能还取决于我是不是有空或者我是不是有能力帮你,但只要我产生了恰当的情绪,比如因为没有帮你而产生了尴尬、愧疚或者不安,这都算产生了共情。

    你看,仅仅是因为没有帮别人放行李,我们都可能会产生愧疚或者不安,作恶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虽然人类社会从来不缺乏恶行的存在,但它真不是你咬咬牙狠狠心就能做到的,其实,大多数人,杀只鸡都不敢,更何况是杀人呢?

    但反过来说,如果你的共情能力被腐蚀了,也就是你没法正常地产生共情了,那别人对你来说,就像是一件物品,不管他发生了什么,有多痛苦,你都不会有任何反应,那残酷行为的发生,就没有障碍了。

    知道了这一点,你再来看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可能就会有一个新的理解。比如我们经常说人性本恶的一个很重要证据,就是小孩子可能会做出一些很残忍的行为。其实,从本书的观点来看,这中间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小孩子大脑发育还不是很健全,他其实是没有办法识别他人情绪的,也就是产生共情的第一步他们是没法完成的,那些在大人眼里“性本恶”的证据,对小孩子来说,仅仅是因为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是一个残忍行为。

    那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呢?他们为什么能实施残酷行为呢?这个可能性就会非常复杂了,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在实施残酷行为的那个当下,这个人的共情一定是关闭了的,否则他会下不了手。

    按照共情能力的高低不同,作者详细分成了从弱到强,从0级到6级。一般来说,共情水平在人群中的分布也是中间多,两头少。我们正常人大多处在3到5级,而女性的平均水平会略高于男性。而两端,要么就是共情能力超强的6级人群,他们可能会因为共情太强而随时被情绪淹没,像林黛玉很有可能就是这类人。和6级相对的,就是0度共情的人,不仅会无法理解别人心里的任何感受,而且也从来体会不到悔恨和内疚,因为他们毫无共情能力。如果你以前在看一些社会新闻的时候,发现有些罪犯根本没有愧疚之心,那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0度共情的人。

    所以,共情能力在人群中的分布并不均匀,这其实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生活当中,大家的自私程度不一样,有些人即便不是自己的原因,也没法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受苦,但有些人,就能心安理得地伤害别人。不一定是这些人的道德水平就低,而是他们完全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自然也就能毫无障碍地做出恶事,就像你生气时摔杯子一样,在那个时候,你只想发泄自己的情绪,你不会想到自己这么做,对杯子是多么残忍,而对那些完全没有共情能力的人来说,他人都是杯子。

    一个人之所以能把作恶付诸于行动,有一个很大的限制因素,就是共情,有些脑区的活跃会让我们在他人痛苦的时候,同样感受到痛苦。所以,如果你要实施某个残忍行为,共情能力可能就会阻碍你。但如果你的相关脑区有问题,那在你的眼中,他人可能就是个物品,这个时候你再要实施某些残酷行为,就没有了障碍。可以说,共情的关闭,是作恶的前提条件。

    以上摘自于《恶的科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恶的科学》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ko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