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7岁男孩跳桥自杀:"在我跳桥之前,我已经死了”

17岁男孩跳桥自杀:"在我跳桥之前,我已经死了”

作者: 心之助卢悦 | 来源:发表于2019-04-22 12:36 被阅读0次

    死亡有多远?

    对昨晚自杀的男孩来说,只有大桥宽度的一半。

    他才17岁。

    事情发生在昨天的上海卢浦大桥。

    因为和同学发生冲突,17岁男孩被母亲批评。

    母亲把车停在路中间,随后下车,对后座的儿子说了什么。

    妈妈显然在生气。

    等母亲上车后,儿子突然打开门,疾步冲向栏杆,一跃而下。

    桥很高,下面是水泥地。

    男孩没有迟疑。

    120到来之前,他就停止了呼吸。

    徒留母亲,顿时崩溃。

    捶地大哭。

    3秒停车,

    5秒奔跑,

    在决定赴死的那一刻,

    他没有一秒犹豫。

    4月17日晚上10点,一名17岁少年跳桥自杀。

    引发了无数人沉默、深思。

    悲剧的发生,从来不是偶然。

    “考得那么差怎么不去死啊!”

    2017年9月18日,在和父母争吵后,浙江15岁女孩从19楼一跃而下,当场身亡。

    女儿:“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

    母亲:“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一名常春藤女博士,即使优秀如“别人家的孩子”,因为母亲的一句话,转身跳下阳台,自杀身亡。

    “有种你就别活了。”

    泰国一家超市,父亲和儿子发生争吵。

    因为父亲的一句气话,儿子毫不犹豫拿起手枪,对准太阳穴,当场死亡。毅然、决绝。

    只剩下父亲一个人撕心裂肺地大哭。

    “我的尸体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带回家!”

    四川男生在高考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以此来“报答”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

    (男生遗书的部分内容)

    “就会玩手机,你这个废物!

    11岁男孩被父母责备后,转手抄起菜刀,当场把自己食指砍下两节。

    “我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周五,打碎了学校玻璃;

    周六周日,害怕被骂,在极度惊恐和自责的情绪中度过;

    周一,9岁男孩“以死谢罪”。

    (男孩的遗书)

    ......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在近年的统计里,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全球第一;自杀是中国15—34岁人群死亡原因排名第一;16%的中国学生考虑过自杀。

    有机构对上海中小学生做过调查,数据显示:

    约25%的孩子想过自杀,

    5.85%曾计划自杀方案,

    1.7%自杀未遂。

    这个百分比乘以青少年的总人口后,达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

    他们因何毅然赴死?

    事情的背后,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在“17岁男孩自杀”视频刷屏之后,我百感交集。可令我意外的,是网友的评论。

    最高赞是:

    “社会压力这么大,家长哪有时间陪孩子!”

    有的人说:

    “男孩跳河肯定有其他原因,被妈妈批评只是导火索。”

    还有人说:

    “现在的孩子太矫情,我们小时候都没人管,也没少挨揍,没见谁想不开的。”

    玻璃心、矫情、脆弱、挫折太少、自尊太强......有太多的人把指责的矛头,指向那个已经去世的17岁孩子。

    另外一部分人呢?开始劝说:“妈妈肯定也有问题,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为了探索真相,我查了许多真实的案例。

    可这些案例让人无法无动于衷,因为我不仅仅是触目惊心,而是惊讶。原来儿童自杀的直接原因看起来都很“常见”:

    “没收手机”、“发生口角,被老师批评“、“课堂传阅课外书,被批评””、“考试作弊,被告知班主任”、  “被关电视机”、 “不想考试”……

    人们把这些统称为“太脆弱”。

    但真的如此吗?

    在揭开真相前,我想讲述18年的一个故事。

    2010年,一个10岁的男孩以一张杀鱼的照片走红网络,被网友封为“杀鱼弟”。

    照片里他稚气却又世故的眼神,和他娴熟的杀鱼手法,让众多网友感叹他的早熟之余,更感慨于“杀鱼弟”早年辍学的艰苦。

    一时之间,“杀鱼弟”爆红。

    随之而来的,是无数的采访、商家,而他的父亲也将自家店铺改名为“杀鱼弟”水产,在当地名声大作。

    意外的是,8年后的“杀鱼弟”,竟然又上了社会新闻。而他的名字,却和“百草枯”、“致死”这样的残酷字眼结合到一起。

    即将年满18岁的他,企图喝剧毒农药百草枯自杀。

    在解释孩子的自杀原因时,他的父亲解释为:

    “因为2毛钱的争执,他凶了儿子几句,没想到儿子一气之下喝了药。”

    大家看到了孩子的懂事,却没有人关心一个“一气之下喝了药”的孩子,曾经受过多少冷漠、孤独和创伤。

    据报道,“杀鱼弟”家一共有6个孩子,他是家中老大。

    因为家里贫穷,“杀鱼弟”很小就跟父亲来杀鱼,走红后有好心人资助他重返课堂。但因为他的父亲就认为读书无用,让他继续辍学,帮助家里生意。

    甚至还有邻居说,在他家,打骂是家常便饭。

    一个因为2毛钱,就骂孩子的父亲;一个即使有人资助,也不允许孩子继续上学的父亲。我想象不到,这个父亲是爱孩子的。

    我看到的,只有利用。

    冷漠的家庭、不断的暴力,压死骆驼的,往往不是因为最后一根稻草。

    而是之前的,每一根。

    卡夫卡《判决》的最后几段,也是一个儿子,被家长气得跳河自杀的故事。

    和现实中的案例几乎,一模一样:

    “他跳出大门,穿过车行道,奔向河水。他已经抓牢了栏杆,就像一个饥饿的人,牢牢地抓住了食物。

    他飞身撑在栏杆上……透过栏杆的间隙,看准了一辆公共汽车,汽车的噪音,将很容易掩盖他的落水声。”

    “他松开手落了下去。

    这时,桥上的车辆正川流不息。”

    卡夫卡笔下的这个儿子,原本只是跟父亲分享点开心的事。

    自己快订婚了,又跟老友重新取得了联系了。

    结果,却遭到父亲的奚落:

    “你真有一个朋友吗?”

    “你订婚,还不是是因为管不住下半身!”

    在父亲嘴里,他这个儿子,鄙俗不堪,毫无所长。

    卡夫卡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声称,写到这段自杀时,有射精般的快感。

    死亡,是终结。

    对一部分人来说,是无法再感受花花世界的遗憾。

    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是不必再受折磨的解脱。

    把这个问题放大,其实自杀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社会上所有被痛苦折磨着的人。

    带着孩子共赴黄泉的母亲,更是不计其数。

    她们一边要终结自己,一边要带走孩子,到底是为什么?因为没有爱啊!没有牵绊啊!

    是什么让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连疼都不怕?那一定是他万念俱灭的绝望。

    没有什么留恋的东西,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疼,而死亡才能终止这种痛。

    看过一个关于孤儿院自杀的故事。

    在一家孤儿院里,院长突然发现一个异常:最近的儿童自杀率变高了。

    他调查了很久,百思不得其解。

    老师们对孩子依然很好,耐心又细心,最近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半个月后,一个儿童心理学专家到访,告诉了他原因。

    因为最近的换班制度。

    以前,是一个人值夜班;可是因为这样对值班人员来说太辛苦,院长就调整为多个人值夜班。

    很奇怪吧。

    心理学家道破了原因:孤儿们本就是一个缺爱的人群,熟悉的人,是他们在世界上仅存的牵绊。换成多人值班后,这些孤儿少了熟悉的面孔,自觉世间已无牵绊,纷纷选择赴死。

    我还见过很多自杀未遂的人,问及原因,多是:舍不得很疼爱自己的姥姥姥爷、舍爷爷奶奶、舍不得要好的小伙伴......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不被爱,是压垮他们的每一根稻草。

    当很多人指责孩子心理脆弱时,我想起了心理学家科胡特的一句话:“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

    现在,我想,这个问题可能已经有答案了。

    家长,固然可以打骂孩子、可以批评、指责;但是,要让他们知道,你爱着他。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能够好好活下去的根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7岁男孩跳桥自杀:"在我跳桥之前,我已经死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ry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