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副高职称,其中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下基层。因为我已经服从安排回学校当了一名脱产老师,所以安排基层工作时给了我一定的便利,把我放在了离学校不远的一个社区医院,每周安排一天门诊。
已经干了一阵子,感觉还挺好的。特别是我诊室门口还挂了一个牌子:“专家门诊:来自XX医院的外科专家。” 上次有这样的待遇还是我陪老师一起来社区,没想到才一年半还不到,就要自己独撑门户了。
有这样的牌子挂着,说实话,心里不高兴是假的,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我可没少给自己脸上贴金,“知道吗?俺也是个专家了?”
但另一方面,其实心里无形的压力很大,我可不能把这个牌子给砸了!
社区门诊跟医院区别很大。病人很多,而且下到三四岁的宝宝,上到七八十岁的大爷大妈什么人都有。真的,有些病人我在自己医院门诊时可能永远见不到。此外,检查手段还很有限,但更考验人的却是,病人她压根就不按常理来看病!
社区都是全科诊室,唯独我这个专家门诊是外科。医生能理解这个区别,但老头老太太们不懂啊,一看今天有个专家来了,哪管自己是内科病还是外科病,反正门诊费都一样,当然选择看专家。
我跟社区院领导沟通吧,主任说:“现在也是没办法,都出去做核酸检测了,哪里还有人帮着分诊。”言下之意,就是我自己看着处理。
我也曾劝病人换个科室看,但过了一会,病人又回来找我,说她去对面诊室找不着医生。我一打听,确实是真没人,不是有事回家了,就是在病房忙活。
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医院的常例。到了下午,一般就只有一个医生坐门诊,简单地说,她一个人就得干起门诊全部的活。
说实话,我挺惊讶的,以前陪老师来的时候可不一样啊。后来认真想想,觉得还是我高看了自己的身份,“教授”和“主治”这个鸿沟怎么可能是同一个级别的“专家”了,唉。
不过,心里想明白了,事情反而好做了。
我其实在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走内科的路子,因为我有个当内科主任的老妈啊。
从小就跟着她在医院混日子,在上大学以前就陪她上过无数次门诊了,上大学后,寒暑假只要有空也全被她抓着在医院给她当“助理”。也许理论我不如专业医生,但是论看病治病的临床经验,在我还是一名医学生的时候,就已经敢说超过了很多人。
所以,搞清楚单位的“游戏规则”后,再遇到病人来找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一段日子后,还能听到这样的话:“啊呀,到底是XX医院的,这都会,比我还明白。”
不管人家是真心还是小家子气,我反正听着挺受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