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到要一起阅读《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这本书时,我开心的不得了,我被“南怀瑾”“国学课”深深地吸引着。因南怀瑾是我敬仰的国学大师,国学也是我喜欢的一门课程。
拿到书,迫不及待地打开浏览。发现不是我想像的内容。细看封皮——圣铎编著,原来,这是圣铎先生根据南怀瑾先生的讲座整理的32节课。
读完这32节课,我浮躁的内心逐渐平息,不再焦躁。读完这32节课,我想到了“道德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想到了孔子、孟子,想到了其他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想到了我们伟大的毛泽东、周恩来、钱学森、袁隆平……书中列举的故事、伟人们的成长经历,无不在告诉我们:要成长,就要懂得圆融之道。
做人要外圆融,内方正。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是方法。方是立世之本,是实质。要圆融,就要宽容,要真诚。六尺巷的故事流传千古:史书记载,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与吴氏为邻。后来吴家建房想越界占张家的过往通道,张家不许,就发生纠纷。当张家写信向张英告状时,张英在家书上批写了这样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让出三尺地,吴家见状也后退三尺。两家此举也成了美谈。做一个宽容的人,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自己站的住,让别人也站得住。很多时候,给别人一个下马台,自己也行了方便。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要想实现梦想,有时候就要隐忍,甚至受辱。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到各处去游历,后来继承父亲的遗志开始撰写著作《史记》。后来,由于受到牵连他入了狱,但是在狱中,他也坚持写作,想要完成这一历史巨著。再后来,他受到了最严酷的刑罚宫刑,若是常人,可能就此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但是司马迁没有。司马迁忍受着心灵和身体上的巨大痛苦,依然完成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史记》一书。而他本人也青史留名。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重在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忍受孤独与磨难,在彷徨失意中修养自己的心灵,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如蚌之含沙,在痛苦之中孕育着璀璨的明珠。
外圆的目的是为了内方。《大学》详细论述了个人修养的流程:共分止、定、静、安、虑、得六个步骤。止,确定理想目标;定,目标专一;静,心无杂念;安,保持平常心;虑,冷静思考;得,取得成果。古今成大事者,务必定力惊人:在战场上,枪声阵阵,将军们在指挥所里,围着地图讨论战事,对随时发生的危险毫不理会;实验室里,科学家埋头实验,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劳……如果将军听到枪声就吓得钻到桌子底下,这仗肯定输。科学家听到风吹草动就分神,也是白白浪费时间,实验肯定失败。唐僧正是内心强大、目标明确,所以一路上无论是妖魔鬼怪的恐吓还是温柔乡的诱惑,他都不曾停止前进的脚步,最终功成名就。
与现实博弈,输赢看自己。耐得住寂寞,使自己沉潜下去,多方求教,改变自己固化的思维。带着一颗平常心,在人生的旅途中一边看路边美景,一边播撒汗水,收获渐行渐远的力量与希望。
日记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