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所收藏的数千册古书中,原来就保存得比较好的并不多。由于年代久远,古人的藏书受潮湿和虫蛀等的影响,大多出现残缺破损现象。一本心爱的古书存在许多虫蛀眼或残缺页,对于收藏者来说,确实是太遗憾了。随着收藏古书的增加,遗憾也日积月累。这促使我下决心,自己来修复部分古书。
没有经验,没见过任何师傅的实际操作,只是看了一些有关修复古籍的资料,我就开始动手了。我曾到画店观摩过师傅裱画,学习他们裱画的技巧。我根据裱托字画的经验,在残缺书页底上,裱托上另一张颜色比较接近的旧宣纸,遮盖着旧书中的残缺。这样裱托的书,用线重新装订起来后,从表面看还是不错的。我看着可以重新阅读的古书,感觉良好,有点自我满足。
也许是很少有人修补古书吧,我修补的古书竟然得到藏界朋友的欣赏。

就这样,我陆陆续续修补了近百册古书。我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这种方法不完美,缺陷多多,绝非传统的修补古书的好方法。我只敢拿那些价值不高的旧书来练手。那些名贵的古籍,还是期待着能用更好的方法来修补。
“修旧如旧",一直是修复古籍的基本要求。我所作的修复,看得出新的痕迹,距"如旧"还有很大的距离。为了把新宣纸变旧,我曾请教过一位画家。他叫我用干的香蕉叶煲水来涂到新宣纸上,新宣纸很快就变"旧"了。我试过之后觉得还是不很理想,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更难看的是,裱托多一张宣纸,书页也厚了许多,用线重新装订的书比原书厚了一倍。修补的痕迹太明显了。
这个问题拖了几年,一直无法解决,直接影响了我修补古书的积极性。直到今年三月二十一日,从化图书馆邀请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文献保护与修复方向专业硕士实践指导教师肖晓梅,为从化区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古籍修复培训,我有幸受邀参加学习,才真正接触到修复古籍的技术。在肖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我从零起步,不断学习有关修补古书的各种技巧。

肖老师言传身教,每一个步骤都亲自作示范,让我们反复操作。她教我们学会辨别各种新旧宣纸,学会切纸、撕纸、数纸等操作要领,并随时考核我们,针对各人的特点进行教学。我由于年纪大,记忆力稍差,学习时经常走神,忘记操作步骤。肖老师不厌其烦,耐心指导,反复抽查,指出我存在的问题,使我的学习逐步跟上进度。
肖老师要求我们,在修复每一本古书前,都要做好拍照、填写好档案,作好修复记录,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际操作。修复古书,平静的心态很重要。修复工作急不来,只能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来。对于失手过错,要及时补救,切勿心浮气躁,操之过急。慢工出细活。听说有些经典名著,师傅甚至要花一年或更多的时间去修复。现在,我们有时也要用几天的时间来修复一页古书。以前,我基本上没有这样的耐心。
封面纸的修复是最花时间的。要先把缺口和虫蛀口的边缘,用镊子镊去一半,镊去的边缘不能多于二毫米。贴上的纸的边缘也要镊去一半,边缘也不能多于二毫米。到用特制的浆糊粘上时,粘贴后刚好是一张纸的厚度。粘上宣纸时不能用剪刀剪纸,要用手指慢慢撕,撕大了的纸要用镊子镊去。这个过程比绣花还要仔细。
为什么要用手撕纸呢!撕纸时,边缘留下一些纤维,可以加固与原书页的结合。撕纸边缘比较自然,没有剪刀剪过的痕迹。
“修复古书的工序是复杂的。修补好的书页难免凹凸不平,这时候就要用锤子来锤平。这个工艺要求高,力大了可能会锤烂纸张,力小了也锤不平凸出部分。锤打时,由于要用宣纸覆盖,防止锤子直接接触书页,眼睛是看不见书页的凹凸的,全靠用手来摸,慢慢感觉。若书页移位,就得一手按着一边,另一只手在书页上一点一点摸过去。敲书的时候,凭着感觉和感受,该敲打那里就敲打那里。”肖老师如是说。

肖老师一边示范着修复的步骤,一边详细地向我们讲授古籍修复的要点。当翻到修补得不够完美的地方,肖老师用毛笔蘸水润湿书页,再用小镊子将破损部位舒展开来。她的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小心谨慎,注意力很集中。“我们修复古籍基本就是帮这本古籍延续生命。就像我手上这本书这么烂,有好多虫粪和虫洞在上面,纸张破损严重,如果不修复就没办法提供给读者看了。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怎么能延续下去呢?”肖老师谆谆教导我们。
古籍修复要“修旧如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需要拍照存档、拆书、揭页、清理、编码······就连修补中要使用的糨糊也需要按比例细致调制而成。封面修复就包括纸张选择、颜色选择配备还有撕纸的技巧学习、补纸张厚度的选择。单是封面修复,我们就已经学了一个多星期。
繁杂的修复工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难事。如何让我们对学习到的东西加深印象,实践起来更顺手呢?肖老师根据各人工作特点,让掌握了知识点的学员向缺课的学员补课。在给同学讲解时,我们可以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理顺修复工序,从而加深认识。而她则在一旁指导,通过互相教学的模式达到“一学三成”的效果。
肖老师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调节修复工作中沉闷的气氛,使我们自觉学,越学越想学,学以致用。有学员认为,古籍修复其实是很考验耐心的,能学会这个知识,多掌握一门技能,对以后肯定有好处。就算以后不从事这项工作,也可以向需要的人介绍古籍修复工作是怎么做的,提升大家对古籍修复的认知和技能。
我喜欢收藏古籍。古籍里破破烂烂的东西太多了。我这次来真的是大有收获,起码学习了修复古籍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深化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古籍,作为中华文明的见证和载体,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了重重磨难。我们要用双手和古籍修复的匠心,让古老的文字与泛黄的纸张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和优良品质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不枉此生,老来亦可补古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