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注释。从此,陷入可怜者、受害者思维,很难再走出泥淖。
这些行为表现似乎要一直追溯到早年。父母不在家,陪伴的时间少。父母很忙,玩耍的时间少。父母要走,分离的恐惧时时被激发。大量的空闲时间、独处时间,都是自己一个度过的,缺乏社交和团队活动,顾影自怜,不自觉就给自己贴上了受害者标签。
在生活,他们缺乏主动性,时时处于恐惧状态,犹如惊弓之鸟,一点事情就能将脆弱的心理防线击溃。他们是易感人群,心胸不够豁达,很难将过去的痛苦潇洒地抛弃。似乎,活在过去的痛苦中反而能找到一种身份的认同,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享受着痛并快乐的存在感。想让他们完全的抛掉对过去的认同是那么难,已经形成了习惯性依赖。一旦抛掉,似乎人都会死掉。于是,就一直暗无天日的折磨着自己,却走不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