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哲思心理
这些心理障碍,你看到了吗?

这些心理障碍,你看到了吗?

作者: 一个心理咨询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6-23 17:00 被阅读0次

    前文说到了自恋和全能自恋。自恋就是自己喜欢自己,就是很臭美。你最多在什么地方看到自恋呢?

    我感觉最多的是竞技场中,或准确说是竞争中。他的表现就是:我要赢、我要拿第一、这就是我的、舍我其谁,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想起来《奇葩说》肖骁的BB KING时,他说:能拿到这个奖,全靠我自己的努力。后来他改口了,但我绝对相信,他说这句话时,是出自本心,当时心里就是这样想的。

    也是他直接说出了心里的想法,才显得真实可爱。等到肖骁再一次说到这一点时,他明显换了一个态度说,感谢奇葩说这个平台,感谢周围人的支持。

    其实这是一个破自恋的过程,就是从最初认为我厉害、我是老大、我是最棒的。然后不断的被打脸、不断的被教育、被破自恋。

    我第一次破自恋,是被去送上学时:啊,原来我不是小太阳,太阳只需要发热就可以,不需要学习。而我需要离开家,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第二次破自恋,是上了初中之后,原本我以为自己学习很好,上了初中之后,发现我其实只是中游、甚至偏下游。

    第三次破自恋,是成年之后,是一种文化自信吧,就是一直以为中国是很好的,我们的文化是先进的,有那种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在。

    但成年之后,直到相比于中国,西方发展出了完整的哲学体系,数学,医学,政治体系,还有艺术。那些一个个被破掉的自恋,就是曾经的我。

    到了现在,我把这种行为叫成长。就是不断的看到真实世界,看到现实是怎样的。

    接下来是全能自恋,为什么要加个全能呢?如果把前面说到的我的自恋,把它倒到最初最开始。为什么我会不断被破这些自恋?

    因为我有这个自恋。在最初时,我有一个假设前提,假设就是:我应该被当做太阳,生来就是人群中心;我的学习是无敌好的;所在的文化是全世界第一的,所有人都应该崇拜它、学习它。

    听起来是不是像个疯子?是不是像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觉自己全能的神经病?这就是婴儿最初的感觉,婴儿诞生之初,就像佛陀出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个就叫做全能自恋。就是认为,我是全能的,我一动念头,这个世界就会按照我的需要给予回应。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没有回应呢?或者没有按照我的需要回应呢?

    接下来,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是狂风暴雨,就是自恋性暴怒。看起来某个人,只是小小的生了一下气,实际上在他的心里,那是惊涛骇浪般的愤怒。

    这就是自恋被破之后的第一种表现:自恋性暴怒。前文说到的妈妈,辅导孩子做作业,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恋性暴怒。

    情绪虽然像惊涛骇浪,拍打自我这个小船,容易导致一个人崩溃,但是它有一个小的bug,弱点,就是没有办法长时间持续。情绪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很快就是情绪过后,彻底的无助感。这种无助就像被全世界抛弃。是突然感觉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上帝和经济学家一样,是锯箭主义者,只管露在外面的箭杆,谁管肉里的箭头?

    就是感觉到强大的、不可抵抗的、无情的力量。学了心理学之后,我经常能感觉到这种能量,它太强大,以至于我根本就生不起对抗的决心、勇气和能力。

    那我怎么做呢?告诉自己,我有选择,选择带来力量。不管发生多么大的问题或灾难,都告诉自己:我是有选择的。我至少可以选择应对它的态度。

    以上,是前文内容回顾,接下来进入本文的概念。

    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将事物反其义而用之,传统的反向形成,括正/负情绪的互相转换。例如由恨转爱、崇拜变成漠视,妒忌变成吸引。

    常被用于转化敌意情绪和攻击冲动,尤其是把这些情绪被体验为失控的恐惧时。

    我曾做过一个梦,梦里是一个场景,一个小孩子,被两个大手拽着,像荡秋千一样来回摆动,突然,手一松,小孩被从天台扔了下去。

    我猛地睁开眼睛,被吓醒了。当时我不明白这个梦,想表达什么。我就把它解读为失控,我很害怕失控,失控是危险的。

    因为害怕失控,所以我倾向于用尽全力抓住些什么,比如救命稻草什么的。我觉得这就是标准的反向形成。

    随着对心理学的不断学习,理解也在不断的加深。然后明白,其实我那个梦,想表达的真正含义是:失控就等于死。

    也是在那时我才明白,原来我是会死的,我这么怕死。当时处在自己感觉很压抑的环境,刚换了一份工作,陌生环境+压力很大,需要经常面对淘汰。

    可能这激发了,我对这个世界的敌意和对他人的攻击性。而工作这个场,每个人都不好惹,大家的权利和边界意识都很强。以至于我只能把自己的敌意和攻击性压到潜意识里,用梦来告诉自己。

    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即焦虑型人格障碍。临床表现有两种:

    1.自我敏感,懦弱胆怯、自我评价较低、有明显的紧张感、忧虑感、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2.夸大中生活中潜在危险因素;

    对回避型人格障碍而言,羞愧感是核心议题,回避型人格者从人际关系和暴露情境中退却,是想要从极不舒服的羞愧中“躲藏”起来。

    这让我想到最近看到的一个真人秀节目,其中的一位女士。敏感怯懦,自我评价低,夸大潜在危险。每一条标准都中。

    回避型人格障碍一定有这些特征,但有这些特征,不代表是回避型人格,更不代表是它已经成了障碍。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很容易随便“扔飞刀”。

    滥用分析,在精神分析界很常见,一开始学习精神分析时,彼此间很喜欢彼此野蛮分析,我们把这个称为“扔飞刀”。

    那些扔得特别准的就有各种美誉,如“小李飞刀”等。至于被扔飞刀的,虽然被虐了,但大家基本还是很开心。这是一个难免的过程,不要过于滥用就好。——武志红

    我有过野蛮分析别人的状态,结果被别人拉回黑名单,永久记忆。那滋味非一般的酸爽,闲话不多说,回归正题,回避型人格障碍。

    一旦说到某某障碍,这属于医学范畴。再去找心理咨询师,就不太合适了,建议是直接找精神科医生。

    回避性人格障碍是,在婴幼儿成长环境中,感觉到这个世界太多的敌意,于是选择封闭自己。追求自己内心的完美,让自己活在孤独的想象世界。

    如果没有学习心理学,我可能意识不到,自己一直活在孤独的想象世界。为什么呢?是怎么意识到的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谢谢你的欣赏,你有想说的话吗?欢迎留言告诉我。关注我,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个世界很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些心理障碍,你看到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uh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