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有人协作的地方就有邮件。我们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邮件,甚至有些人的工作,完全由邮件来驱动的,当然这不完全是一个好的工作理念。
诚然,邮件的好处,显而易见。邮件可以同步信息,做到周知;邮件可以表达正式和确定信息,避免模糊;邮件还可以信息有序,随时追溯……
要想优雅从容地让发件人和收件人都能享受到这些芬芳,这就需要做到邮件的“闭环”。
闭环
闭环,原本是一个工程学名词,意味着有反馈和有控制。
在这里,闭环意味着逻辑自洽,不偏不倚。它可以依次分为三个层面:逻辑闭环、操作闭环、剧情闭环。
逻辑闭环
在邮件的书写上无歧义语句,无模糊表达。
有些小伙伴在描述时间时,喜欢用“明天”或“本周”、“下周二”这类词,因为这符合日常沟通的语言习惯,但却忽略了邮件的可追溯性。一旦事后翻看邮件流,遭遇这些相对时间的描述词,还得刹车停下,从邮件发送时间来推算具体是几月几号,就好比跑步了一半,发现鞋带时不时松掉,得常常蹲下来系,让人抓狂。
如果凌晨1点发出邮件,再习惯性加上“明天”一词,若是面对面沟通,有场景有上下文铺垫,歧义性不强,但换到书面,就真不知指的到底是当天还是次日。
所以,涉及到时间点,一律用绝对时间表示,必要时,标记颜色,这样一来,便顿感海阔天空,一马平川。若涉及到具体小时,也一并加上。有研发人员会写“下班前”,过了18点,他会回答“我在加班,还没下班呢”……不禁让人语塞。
操作闭环
邮件里描述的信息或操作步骤,需要具备基本的可行性。
我有次在早上翻到一份供应商邮件,内容是当天凌晨要做机房割接,发送时间为前一天的18:20。也就是说,看到时,割接已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圆满而幸运“地完成了。
18:20属于正常的下班时间,是有理由切换到非工作状态,不去理会邮件。有人会说,你应该前一天就要看到。但下班后是否加班,每个公司每个人实际情况不同。供应商这份统一发送的邮件,难道能确保其所有客户都处于加班状态,并及时收到?
再说,就算收到又怎么样?距离切割不到8小时,客户来得及做配合工作吗?
他们没有去考虑众多客户能否收到,是否来得及配合,也没考虑客户夜间是否有重点业务,或刚好也有系统升级,没有考虑这种种的可操作性,也没有寻求确认,他们只是僵硬地、机械地发送了一份统一的邮件。
事后,我做过沟通和修改:
1 尽量避免在非工作时间和下班前1小时发送类的邮件,除非你能确认本次割接对客户的业务完全透明。
2 若客户未在既定时间内回复,必须通过其它方式联系对方,以得到明确答复。
我无法确定实际会否有调整,但至少这是一次自勉和反思。
剧情闭环
所有邮件流,最终只能被完成,或者被取消,不能被忘掉,或被失踪;最后再做一次全体反馈,这就是剧情闭环。再然后,才是新邮件流的开启……
比如你会请求合作伙伴协助开发一个功能,邮件的起点是确定的需求,包括清晰的需求边界和时间约束。
对方邮件回复表示“收到”,暗含了对需求和时间的认同。期间可能还会发生多次的邮件交互。
直到对方开发完成,并成功上线,则需要确认方最后做一次总结陈词,盖棺定论。
这就如同给一部电视剧打上“剧终”字幕,之后,就不再有多余的台词。
邮件之外的“道”
邮件的闭环之道,背后也暗含了一个人对“信“、”达“、”雅”的诠释能力。
逻辑闭环,完成信息的“信”,要求一个人沟通的清晰准确。
操作闭环,应对信息的“达”,重视一个人促事的达成率和可落地性。
剧情闭环,符合信息的“雅”,促使一个人主持能做到“豹头、猪肚、凤尾”。
以芥子之微,见须弥之大,闭环之道,之于邮件,也之于为人与执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