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讲到,孔子51在鲁国执政,55被迫离开鲁国,前往卫国,短暂几个月,又离开卫国,又复返卫国,一直到59岁,卫国呆了三年多,执念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未达成愿望,直到卫灵公去世,卫出公上位,卫国的状况也是有些混乱。孔子眼看着更不可能在鲁国有所作为,就有了离开卫国的想法。
游历卫国,离开卫国,又回卫国,三年时光后,孔子怀着不愉快的心情离开了卫国,这次是往卫国宋国交界的一个叫仪的地方,地方守关的小官吏要求见一见孔子,说是过往的名人,他都有拜见。这次拜见,在历史上又留下了一段佳话。
《八俏》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这说明仪的这个地方官吏,是极其推崇孔子, 认为孔子是为天下导正的圣人呀。你看,一个人的见解认知,还真的是要有人来印证呀。我相信孔子后面听到弟子的转述,一定也会心中十分欣慰。
刚出卫国国界,进入宋国国界,就遇到了麻烦。 这里有个人曾经被孔子批评过。叫桓魋的,因为他曾经奴役人民被批评, 这下他带人把树给砍了, 因为,孔子带着弟子在树下温习礼仪。这人真小人呀。还打算打杀孔子, 弟子们赶紧叫老师走,孔子这时候还迂夫子要面子说:桓魋其如何。 当然,孔子如今60了,也经历了这么多,终究还是听了uxhx子们的劝告,换上便衣逃出了宋的边境。
《述尔》子曰:“天生德于予, 桓魋其如予何?”
公元前492年,孔子60岁,孔子到了陈国。住在大夫司城贞子家中。
简单介绍 一下陈国的情况哈, 陈国不是一个大国, 而且被夹在东边的吴国和南边的楚国,这两大强国之间,经常受欺凌。 因为这时吴国正是耻高气扬的时候。(我们前面讲过孔子8岁童年时,吴国季札出访列国的故事, 如今正是吴王夫差的高光时候,意气风发,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夫差灭了越国的第三年,也正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忍辱负重图谋再起的时候。)
弱小的陈国,平庸的陈湣2公,孔子注定不可能在陈国有什么显著的成就, 陈国国君只是把孔子当成一个博学的人, 类似包知道的角色。他会佩服孔子知道射箭的来历。也就是这样的一些枝枝末末的事情。
算起来,孔子离开鲁国有五年了,其实是会相信鲁国的。
历史在发展,鲁国也在这五年中经历它该经历的。鲁国把持政权的还是当年将孔子逼迫离国的季桓子, 这一年,季桓子病重,鲁国还发了火灾,甚至烧到国君的正殿。当时的人是比较相信这些天相的,病重的季桓子这时有些后悔把孔子逼走。 自我感叹因为自怀对不起孔子, 所以导致现在鲁国现在不兴旺 的景象。叮嘱儿子季康子要把孔子请回国来。
季康子当权,他也有一班他的人马,他的人认为请来如果不能有如有终,岂不是让其它诸侯国再笑话。 你看,人都没有请来,就想着不能有始有终, 可见,当时的贵族阶层压根就不想任用孔子,压根就没重视孔子的那些政治主张。 季康子一听公之鱼这样讲,讲到心里去了。最后他们折衷了一个作法,请孔子的弟子。 给自己留一个迂回的脸面。 我的娘哎,搞政治的人那个心简单比黄河十八弯还要多八十弯啊。
孔子的六十岁,过得挺凄苦, 离卫、过宋、到陈。这一年事情如上,也特别多。
六十岁时,孔子说了六十耳顺, 就是说听到任何不如意的话,也会冷静分析,犯不上生气了。 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也是一种人生阅历给予的教训。
孔子在陈国, 一住又是三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