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作者: 密斯特卢 | 来源:发表于2021-04-15 10:22 被阅读0次

    1998年,南方一个暖洋洋的冬日,我读完了余秋雨的那篇《道士塔》,以这样一种方式结识了敦煌。那样的认识是记忆深刻的,以至于到现在我仍记得我读这篇文章时吃的是什么零食。 

    2007年6月一个酷暑难耐的夏夜,我读完了一本名为《敦煌学十八讲》的书。有人断言我读不下去此书,因为枯燥。事实上我的确是绕开了一些关于敦煌学学术的内容,而更倾向于关于这段历史的描摹。 

    这次看的舞台剧《敦煌》,其实是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再次强化,将一切记忆和新知都融于一场声光电乐的舞台上,去冲突和矛盾。 

    这台舞台剧还是有亮点的。三块银幕呈“门”状构成整个舞台布景,幻灯在整个剧场的墙面上打出彩绘佛像和飞天图案,全场萦绕着低沉的诵经声。在一天中穿越三个朝代,讲述一个历史的敦煌。台湾舞蹈家樊洁兮为该剧设计的舞蹈,通过手臂的舞动来代替“飞天”中的丝带,可谓一大创新。变换的手形指法富有韵味。尤其是这台舞剧的音乐让人记忆犹新,悠扬的磬声回荡的是沙漠深处的驼铃,由远及近在耳边回荡,浓郁了民族的味道和西部沙漠的气息。多媒体、舞蹈及跳跃历史的讲述手法使这部纪实性的舞台剧呈现出多元的效果,突破了以往传统历史剧的沉闷。 

    对于敦煌,永远都绕不开的那些词:辉煌、遗憾、愤怒,也永远绕不来那些名字:王圆籙、斯坦因、蒋孝琬。一百年前的那场交易似乎永远都是国人谈起敦煌的第一个愤怒,诚如我第一次在《道士塔》读到的表情一样。当然,现在看来愤怒也是无济于事。这部舞台剧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王圆籙、斯坦因、蒋孝琬们被赋予了现代人的思维,开始自己去反思和面对那段历史,但他们不是简单的反思,而是一种将历史错位后的引导,引导我们去反思,正如剧中蒋孝琬那些厉声的反问:如果没有那场交易,悲剧是否能被避免?或者更为激进一点地说,那场交易到底是幸事还是悲剧。如果想想大清帝国为保护敦煌莫高窟而下拨的一万两银子最终到王圆籙手上只剩下1百两时,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敦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hd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