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释放法里,莱斯特上师说表达是释放的开始。
但是我一开始的时候把表达理解为让情绪向外的宣泄给别人。说白了就是怼回去。
怼回去,不是不能用。特别是对于不敢发脾气、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愤怒的人,这个行为的使用还是非常必要的。过程中可以拿回自己一部分力量。
但是,相信试了怼回去的人就会发现怼回去的局限性。有些人已经习惯于平时就是动不动就怼的状态中,对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没有觉察,怼回去仅仅是继续停留在表面,而阻止更加深入看到和释放情绪的一个模式了。
而对于开始敢于以怼回去表达情绪的人,也要迅速进入释放的环节,否则怼回去也没有实质的意义,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被情绪操控而已。而且,怼过的人一定都知道,效果往往并不好。怼回去并不能真的解决问题或者很好的解决问题,哪怕当时我们好像出了口气。为什么呢?因为外界是内心的投射。我们怼回去的能量,是内在的不平衡,那么外在就会被创造出不平衡。怒气往往会引发怒气、回击仍然会引发回击,这样仍然在恶性循环中,这也是佛家所谓的因果报应。
也就是说怼回去的表达,不是最好的。那么怎么表达才是最好的呢?
当然是可以引发我们和对方走向内在,增加理解,实现爱的表达。而不是把指责、抱怨、不满发泄给对方。
我把这种表达称为良性的表达。良性的表达有几个因素和程序。
第一,仅仅表达事实,而不加入自己的推理、分析和评判。
第二,仅仅清晰真实的表达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而不是带着情绪攻击别人。
第三,仅仅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强制别人按自己要求的去做。
例子:我和女儿去医院看她的鼻炎。我们在外面一直等待被叫号。一个人进去后,屏幕就一直不再向下进行,等了估计半个小时还多,然后两个我女儿帮助她们挂号的人走过来跟我们说“你们直接进去,没有人的时候你们直接进去”,原来她们用所谓没有人的时候直接进去的方法,已经看过了。我立刻非常气愤。这两个人太不守规矩了,她们都是我女儿帮助挂号的,她们不会电脑操作,也就是说她们本来都应该在我们的后面的。但是没有等医生喊号,她们就直接进去看病了。但是因为我们帮助过她们,她们看完病又来跟我们说一声。不然如果后面还有这样加塞的,我们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她们说完就走了。
如果按照怼回去的方式,我就会在见到医生的时候说:我们太守规矩了,一直在外面傻傻的等,医生你为什么不按照号来而给她们加塞?
我相信医生一定可以听到我对他的指责和抱怨。
良性表达的方法是:医生,刚才这两个刚刚看过病的人,是我女儿帮助挂号的,她本来在我们的后面。(陈述事实,没有评判、分析)我们一直在外面傻傻的等着叫号,她们竟然在我们前面加塞看过了,对于这种不守规矩的人我非常气愤。(真实的描述自己的情绪状态,没有指责对方)医生建议你不要让我们这样守规矩的人吃亏,按号来比较公平(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这样,我明确的表达了自己,没有压抑。我内在的愤怒和不满的那部分情绪因为我的表达已经被我自己进一步的看到和认可,而不是被压抑和被自己批判,仅仅因为这个表达已经在释放了,这个情绪在被看到和允许中几乎完成了释放,如果我们同时向内觉察,甚至在我们这个充分的表达中已经完成了释放,哪怕留一点点小尾巴也已经可以非常轻松的继续释放。至于医生,在没有被指责的情况下,他得到了一个情况的反馈而已,我相信他会进一步改善这个做法。关键是他不会因为我的指责而反击我,给我造成第二次冲突。在这里“表达”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而不是表达对他人的不满。
这个方法,比起,没有表达而仅仅是向内释放,更加轻松快捷。因为冲突出现的同时,表达本来就是一个人的本能,为什么不敢向对方表达自己呢。当我们仅仅是表达自己当下的情绪和需求而没有对对方的抱怨时,我们的表达就会是仅仅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带回自己的内在,因为没有攻击对方的意图,我们的表达也是轻松的。
而这种沟通的方式,因为没有给对方带来指责的压力,而是像邀请对方和自己一起看回自己,我们就像多了一个陪伴的觉察力。同时我们在表达请求时也是基于对对方的尊重而不是强求(我们仅仅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对对方的做法是抱着开放式的态度,既然是请求,我们在内心就会准备接纳两种结果),特别是同时也是基于我们对自己的爱。
我们常常说、常常强调自己爱自己。但是潜意识里或许觉得别人并不爱自己,而只有我自己才会爱自己。因此我们不敢提出请求,提出让别人爱自己的请求,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他们并不会爱我们,请求不会得到满足。
因此我们不敢请求。
但是事实是,别人不爱我们,只是我们自己的一个内心的障碍。别人没有不爱我们。是我们自己觉得自己不配被爱,说白了,我们因为任何借口说有非爱,都是我们自己不允许这种形式爱的存在。
是我们自己觉得别人不会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不敢表达请求。而真相是,当我们告知对方,我希望得到什么形式的爱时,对方是乐意满足我们的,就像别人向我们提出明确的爱的请求时我们也会满足对方一样。其实我们最做不好的是不知道怎么做才是真正符合对方的爱的形式,而不是对方提出爱的请求。
比如女儿说我喜欢喝果汁,我喜欢睡懒觉,我喜欢玩手办等等,我恰恰都可以理解她、尊重她,并希望她能通过被满足而幸福。
而她问我你想吃什么呢?我常常茫然。当我们自己不知道需求是什么的时候,女儿也很为难怎么满足我。
我们是彼此相爱的,交流是为了商讨具体爱的方式。特别是内在的想要被释放时,真正的爱的需求在这种沟通中会被准确的达成。外在以爱的方式呈现出来。
来到女儿这里的这段时间,我的主题都在“爱”上。更多的非爱被看到和被释放,更多的爱的课题在学习中。
而这个“良性的表达方式”,是我的一个非常大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