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文学史》阅读笔记(三)

《中国文学史》阅读笔记(三)

作者: 涅晓槃 | 来源:发表于2022-07-14 10:24 被阅读0次

                先秦文学——中国文学的源头

        在没有文字出现以前,口口相传的文学主要是古歌谣和神话。商朝晚期出现了甲骨文,才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而最开始,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约在春秋以后,诗歌才从乐舞中逐渐分离出来。

          先秦文学的主要创作者是谁呢?那就要看文学的社会功能是什么?所以,随着文学的社会功能不同,它的创作者是不断变化的。最开始,文学主要用来在祭祀文化中进行占卜,驱祸祈福的,所以它的创作者就是巫觋,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人们重视在过去的历史中学习生存的智慧,史官的地位凸显出来。鲁国史官左丘明采集各诸侯国的史记,作《春秋左氏传》,把史家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阶段,学知识,受教育只局限于贵族阶层,所谓学在官府。贵族又成为了文学的创作主体。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解体,贵族地位下降,在贵族和庶民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那就是士。民间有学识有声望的士,聚众讲学,并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孔子之于儒家墨子之于墨家,战国时,“礼贤下士”之风盛行,统治者招徕士为食客,也称门客,为他们奔走游说或著书立说,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诗歌这种文体,也有宗教颂赞祷祝到政治叙事,再到言志抒情。

        《楚辞》是楚文化孕育的一朵奇葩,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奇伟瑰丽,和《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创作的规范。补充一下,风是指《诗经》中艺术价值最高的国风,骚之《楚辞》中的《离骚》。所以说,诗歌的源头是在《诗经》和《楚辞》里的,一为现实主义,一为浪漫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有些作品,并非一时一人创作。如《论语》,如《孟子》《庄子》,秦火之后,先秦许多典籍为汉人所编纂。(注: 秦火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源于淳于越和李斯的师古还是师今的较量,废分封,行郡县、书同文,)

          文学的发展总是打上文化的烙印,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

        其中一个重要的进步是周公制礼作乐。礼乐的实质是对社会秩序的认可。以孔子为代表的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和”礼”,“仁”是作为人的道德生活,内在修养的准则,“礼”是社会秩序和社会行为的规范。到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崩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内心的情感和价值的表达需要,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力源泉。

    孔子将文艺看作是道德实践,他提出“兴观群怨”说,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兴,通过文学形象去唤起或传达一种社社会情感,使读者领会某种普遍的真理。观,可以通过文学去看见,认识风俗、社会生活的盛衰。群,使人们通过文学达到一种社会认同感。怨,诗歌可以表达个人的怨恨之情,往往是对社会不良政治的揭露和批判,以及维护理想政治信念的勇气。其实就是强调文学的感悟功用,认识功用,教育功用和批判功用。孔子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诗歌的唯美发展,却促成了中国文学言之有物,积极向善的优良传统”。

        在文风上,儒家提倡“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节制地抒情,这就是所谓的“中和之美”。

        孟子很多关于文学鉴赏的言论,如知人论世说,如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的观点并不陌生,就是阅读一个作品,要去了解作者本人的身世经历,性情气质和所在的时代环境,才能深刻地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以意逆志,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摩别人的心思。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正确理解文词句,从而推究出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

          在道家看来,天地有大美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宇宙自然也就是以无目的性来成就整个世界的只有真性情才有价值,而平淡是真性情的极致,平和冲淡,主张泯灭自己的感情,道的本体是无,淡然无为,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能够使人从生死得失的悲哀中超脱出来,能够使人将短暂二多挫折的个体生命融入无线电宇宙自然之中,体验永恒。

          一般来说,儒家鼓励文学走向社会人生,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文学成了中国传统文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在形式上推崇端庄雅正,温柔敦厚的风格。道家则主张文学从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在宇宙自然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其内容主要表达由领悟自然而得到的欣喜,在形式上,道家文学既能表现为平淡清幽的意境,又能表现为恣意放达的兴味。

    我的体会是为人和为文一样,做事为儒,做人为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史》阅读笔记(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vx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