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笔记》,让我欲罢不能的科普读物
这两天在看博物君的《海错图笔记1》。
其实之前就看过一遍,但是它的优秀之处实在是令人惊叹,忍不住一次次的翻阅。
我甚至痴迷到了周末起床第一件事不是摸手机,而是翻开这本书。
刚开始知道这本海洋生物科普书,我是无感的。
“我知道这么多鱼干嘛呀?我甚至不爱吃鱼。”
知道了又能怎样?而且我脑子已经被虚构类书籍(cpy文学) 和互联网的碎片化信息降维了,学术知识让我倍感吃力。
所幸看懂这本书不需要太多脑力,博物君的文风就跟他的微博一样风趣,非常易读。
而且这本书里有大量的人文历史内容,这正是吸引我看下去的部分。
列举几点:
1.名字的由来
每介绍一种海洋生物,就会讲它的前世今生。自然离不开名字的由来。
比如有种鱼叫“鲟虎”,因为它很会吃“鲟"——一种螃蟹。
这种取名方式由来已久,擅长吃苍蝇的跳蛛叫”蝇虎”,擅长吃蜜蜂的鸟叫"蜂虎”,擅长吃虾的鱼叫“虾虎.....
我被这种Ctrl+C,Ctrl+V偷 懒大法笑倒。但又觉得很有道理,看得出来,虎是真的很让人害怕啊.. ...
还有一些浪漫的名字。
马鲛有个别名叫“社交鱼”。
我产生了跟小亮一样的疑问”难道它还会穿上礼服去赴晚宴吗?
我们以前学古诗,里面不是经常会提到一个民俗节日"春社”吗?
比较有名的诗句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而这个“社交鱼”, 指的正是"在春社期间出现的鱼”。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最肥美。
小亮是这样描述的“它和飞舞的杨絮、柳絮一起,成为令人心喜的春日风物之一。”
想象一下,古人因为马鲛期待春社的到来,就跟我因为西瓜喜欢夏天一样,距离一下就拉近了。
还有一些有趣的别名,你们自己去探索吧。
相信你看到贻贝为什么叫"东海夫人”,也会莞尔一笑的。
2.文学典故
小亮研究这些海洋生物,肯定是做了大量功课的。
我都可以想象,他在搜索引擎上留下的关键词:“所有跟鱼有关的诗句”、“哪些古籍里提到了.......
然后他将他的所知所学,运用到文章里。
我就跟着他的思路,将我听过的没听过的历史串联起来,收录到我的基础信息库里。
印象比较深的是讲松江鲈,其实产量最大的地方不在松江。但因为有曹操、葛洪、苏东坡、 范仲淹这些红人为它的名誉背书,松江成了吃松江鲈的胜地。
古代也有名人效应,还挺有意思的。
里面还提到很多《海错图》里记载的民间传说,但那些不全是对的。
小亮会一一去考证,甚至辟谣。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用现代学科的武装来分析”。
比如鲟虎捕蟹的过程,《海错图》 里把这个写得非常神乎。
小亮从鲟虎的构造特征、行为习惯, 把疑点一一列出。而且还分析了,为什么古人会这样编造。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里面蕴含的智慧,其实是人类自己的,而不是鲟虎的。”
我彻底心服口服。
3.海产的做法
一-本全是海产的书,当然躲不开吃法和口感:
“龟足口感紧实,有蟹肉味,不解饿但就跟嗑瓜子一样解闷”(我感觉我不用吃就知道啥味了)
“烤鱼干有点糟蹋了这鱼,不如学学人家宁波象山县的马鲛宴,一条鱼能做出6道菜:鱼头做骨酱,鱼肉做鱼丸、鱼包肉、鱼滋面,鱼皮做熏鱼,剩下的鱼骨也能熬一锅粉丝汤,一点儿也不浪费。”
(太会了,我要爱吃鱼我肯定把宁波列入旅游清单)
怪不得有读者说这本书“会把人看饿”。
在这本书里,你不仅可以知道哪里海产产量多,也能知道哪里人能把这种海产做得好吃。总之,海产爱好者一定不能错过。
当然,除了吃,海产动物还有其它用途。
我以前不知道,鲎血可以被用来当”试剂”,检测医疗用品是否被细菌污染。
而且这种采血对鲎的影响不大,试剂厂只抽一部分血,就把它放进池子休养,最后放生。
想到人们为了口腹之欲把鲎捕到快灭绝,而用于医疗领域的鲎会被好好保护着。
两种做法的对比,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4.海洋动物的灭绝
提到这些海洋动物的现状,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式:
XXX的数量比20年前减少了90%。
这个"XxX”可代入的名字太多了。
原因无一例外,都是滥捕食用。
但小亮没有谴责人类的自私无节制,也没有悲天悯人,他就是平静地叙述:
“活 了几亿年的东西,20年,- -眨眼就没了。”
“各种复兴大黄鱼的努力,都像泥牛入海,看不到回应。”
不抱怨的人是有力量的。这份力量让我更加惊心,反思自己身边有没有相关的恶行。
哪怕是觉得海洋动物不关自己事的人,也能在这本书里也能获得快乐、共鸣或者思考。
我特别希望每个领域都有一个张辰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