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揭秘:究竟是谁促成了汽车的诞生?真相很吃惊

揭秘:究竟是谁促成了汽车的诞生?真相很吃惊

作者: 沈坤策划 | 来源:发表于2019-11-14 17:30 被阅读0次

家知道,我从98年开始在自觉不自觉地探索一种创新方法,也就是横向思维。我探索的目的很纯,就是想在做营销策划的时候能够多一点创造性的想法,设计出更低成本、更大市场效益的奇招怪术。

但是随着探索的深入和展开,我对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知道,科学家成千上万,但为什么成就独家发明创造的科学家却很少?到底是什么关键因素,又促成了这些少数科学家的突破性成就。

    2005年6月,我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一份资料,这份资料向我展示了在我们传统的逻辑思维中,无论是科学家的发明创作,还是普通人解决平时难以解决的难题时,所遭遇到的一系列障碍以及非常有趣的破解过程。

    它第一次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故事,向我阐述了一种有趣的人类互助现象,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人们的等待中,或者适当的时机中,迎来一个又一个的偶然事件,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譬如汽车的诞生。相比于传统的代步工具马车,汽车的第一个突破是四冲程内燃发动机的产生。而内燃机诞生的过程中,活塞环的设计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障碍,其中之一就是铝的熔点是660度,工程师们需要找到超过铝材熔点,又能轻松脱卸的模具材料,才能顺利完成活塞筒的设计任务。

一个夜晚,工程师们吃宵夜的时候发现今天的牛扒特别的咸,甚至难以下咽。之后才了解到原来是厨师的老婆跟人私奔,他心情不好,做宵夜的时候就比平时多放了很多盐,这才导致工程师们遭遇了他们人生中最难吃的夜宵。

而其中一个工程师就对盐产生了兴趣,一查才发现盐的熔点需要801度,超过了660度的铝材熔点,而一碰到水就能轻易溶解。

于是,由活塞环构成的活塞筒顺利诞生了,内燃机也顺利地被运用到了马车上来替代马作为动力。动力变化,又出现了一系列不匹配的问题,而导致马车后座及整个结构都要变。

首先是车轮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发明家、很多公司不断试错,才发明了充气轮胎。充气轮胎的诞生过程中,硫化橡胶的发明至关重要。硫化橡胶在受热时不发黏,且富有弹性。这个发明则完全得益一个贫穷而固执的美国人查尔斯•古德伊尔。

1939年,一次著名的“火炉事件”使查尔斯•古德伊尔的研究发生了转折。一天,古德伊尔正和朋友聊天,他撕了一块富含硫磺的橡胶片,漫不经心地丢进火炉里。

后来发现惧怕高温的橡胶在火炉中竟然没有软化黏糊,反而变得更坚韧、更有弹性。古德伊尔受到启发,便开始改用硫磺高温处理的方法来制造橡胶获得成功。

然后是方向的掌控问题。经过很多人的尝试,后来是借鉴了轮船“舵”的原理才制成了方向盘。最初的方向盘与地面呈垂直状,操作时人要站起来,非但很吃力,而且会影响人的视线。

后来在一次测试的过程中,偶然被一重物砸成倾斜,工程师们发现,这样操作起来反而方便了很多,甚至人可以坐着开车了,于是,方向盘操纵杆就像今天你所体验的那样,呈45度倾斜的。

不易碎的汽车玻璃的发明也类似。那是1903年,法国有一位叫别奈迪克的化学家,他酷爱科学研究,经常“泡”在实验室里作试验。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把一只玻璃瓶从实验柜上碰落到地上。

这在满处都是玻璃器具的化学实验室是常常遇到的事情,其结果通常都是一样:玻璃碎片崩满一地。但这一次却出现了怪事,这只装满试验用溶液的烧瓶落地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破成碎片。

这使别奈迪克很高兴,因为如果烧瓶破碎,他精心配制的溶液等于前功尽弃。但更让他纳闷的是,这只又薄又脆的玻璃瓶从高高的实验柜掉下来后,怎么竟没有一个碎片出来呢?他仔细观察了一遍烧瓶,里面的溶液依然存在,只是在烧瓶壁上留下了蜘蛛网式的裂纹。

作为一个有强烈好奇心的科学家,别奈迪克本想对玻璃瓶不碎的奥秘搞个水落石出,但一时还放不下手中的实验,只好暂时将这只布满了蜘蛛网式裂纹的玻璃瓶贴上一张纸条,记下事情的经过:这是从3米高的地方掉下来的,捡起来就是这个样子,时间是1903年11月。

几年后,别奈迪克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有一辆汽车因发生车祸,车窗上的玻璃碎成碎片,把司机和一些乘客划伤了。这马上使他联想起自己前几年出的那次小事故:“为什么我的那只烧瓶不碎呢?如果能在所有的汽车上都安上一种不碎的玻璃,司机和乘客一定可以免受划伤之苦。”。

于是他重新找出那只留有文字记载的没有摔碎的玻璃烧瓶,仔细研究它不碎的奥秘。他发现,这只烧瓶的内壁上有一层透明的薄膜,他试着想把薄膜撕下来,但薄膜粘得非常牢,根本弄不下来。于是他跟玻璃厂合作,将这种原理作用于汽车玻璃的生产,这样不易破碎的汽车挡风玻璃就这样诞生了,并被用于全球的汽车上。

内燃机、充气轮胎、方向盘和汽车玻璃,对汽车这个产品来说是四项重要的发明,它们有种系统的联系,是有序展开的。这四项发明成功后,汽车才算成型,并可以投入使用。

    当时的汽车是手工定制的,属于少数人享有的奢侈品。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是亨利•福特受屠宰场的启发,把工序倒置发明了流水装配线,汽车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由奢侈品变成了大众用品。福特公司推出了大受市场欢迎的黑色T型车。

    之后是工艺设计被引入汽车领域,汽车的外形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包豪斯设计院的产生即源于此。跟着是“甲壳虫”的流行,流线型车型的诞生等。意大利菲亚特集团的崛起,与其在车型设计上所拥有的独特知识密不可分。

    汽车到目前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了,还在不断演化。现在又发生了一次动力革命:充电电池取代内燃机。另外,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无人驾驶的汽车成为现实。无人驾驶的电动车技术很快会成熟,未来不久就会大规模投产使用,但这轮发展肯定又会出现要解决的新问题。

    从汽车演化的简史可以看出,这些关键技术的发明、生产方式的改变、工艺和流程的完善,好像有一只“无形之手”在精心布局,依次展开,而在这整个的过程中,由一次次计划外的偶然事件来推动。发明创造的活动,无论在时间长度上还是在空间分布上来看,都不是遗世孤立的事件,而是有内在的秩序。

   再进一步看,它是一种“结构”现象,不是某一个人、某一公司的独立活动,而是散落各处的一群人通过协作来推动。发明家发明技术,企业家把技术变成产品应市,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人负责给他们配置所需的资源。

    从这一方面来说,传统的发明创造是一种“自组织”现象,是自发育的,而不是有组织现象。内燃机装上马车以后,车轮跟着也要改;轮子问题解决了,方向控制又不匹配了,依靠信息的传播,后续的发明一项项跟上,其实是用一个全新的系统来替代马车系统。

   但这个全新的隐形系统是什么,事前是无法预知的。内燃机出现后,原来的马车轮子不行了,但用什么样的车轮替代,没有人知道,是无从规划和组织的。

   科学家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是由偶然事件推动的,有时候是需要慢慢等待自发的灵感的,不可以当做一项有组织的“群众运动”,创新活动也无法作为可以预先设计、规划的活动。

所以,在传统的逻辑思维模式中,我们要发明一种新技术、新事物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待的,因为创新过程是一个自我慢慢发育的过程。

   横向思维的一大突破就是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进行进行批量的创意诞生,它是可以预先组织人员针对性地进行创新突破,这是不是可以说,它客观上解决了科学家需要“等待偶然”和需要“等待灵感”推动发明创造过程的难题?进一步说,如果科学家们能够熟练驾驭横向思维,他们的发明创造效率是不是可以提供很多倍?

我不敢肯定,也不敢妄言,但是我有探索兴趣,以及正在营销上进行探索的机会,我希望我的探索是有价值的,更希望我在营销上的尝试也是有独特价值的,就像传统创造发明过程中的“无形之手”,我愿意成为“无形之手”中的一个因素,哪怕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偶然性的事件,存在于历史长河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揭秘:究竟是谁促成了汽车的诞生?真相很吃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zr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