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孩子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背诵《弟子规》,小孩背的很快,基本读了几次,就会背了。但他们只知其言,不知其意,学校也就是完成任务,作为家长,我也就是为了督促孩子看了几遍,没拿当回事。
近些年来,国家层面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民间社会公益团体也积极参与到普及传统文化中来,把孩子送去读经成为一种教育时尚。
但社会上对低龄孩子应该读《弟子规》还是《论语》持不同意见,让我们来听听这几种不同的声音。
弟子规教育下的小义工
网友一:应该读《弟子规》,因为《弟子规》是专门针对低幼儿童的通俗读本,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奥的道理,改编成朗朗上口的三字歌,容易被小孩接受,使得小孩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己的行为,非常适合低龄儿童。
网友二:小孩应该读《论语》,启蒙读“三百千”。弟子规是落榜秀才写的东西,为什么要推荐孩子读呢?有些人对“父母呼,应勿缓”就欲罢不能,赞同的大脚趾都竖起来了。非把孩子教育成温顺服从,没有个性的小绵羊才好吗?我不反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传统文化,也支持,但是能读点水平高的吗?就算是算卦,你的理论基础是《易经》我还尊重你,你要是拿本《刘家庄王老汉教你算命》或者《从十二星座和十二生肖谈小学文凭的周大娘为何三次改嫁》和我讲道理我真的听不进去啊。
小学生签到
网友三:《弟子规》属于文化快餐,对中国文化的精髓解读的也有问题,利用了很多人懒惰的心理,肯定不如论语好。还有宗教属性,迷信化的成分,针对的是文化比较低的受众,引导他们向善,是很好的!有道理的成分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多地方说不通,道理都讲不通,如何让人去信呢,要信也是迷信了。
网友四:只要用生命和心灵解读《论语》,即使不读《弟子规》,不仅毫无缺憾,而且更有生命活力,更有人格境界。反之,只读《弟子规》而不读《论语》,那是一个毫无独立人格、处处循规蹈矩的小人儒。今天,我们应该读的是最根本的经典,而不是拿旧时代的普及读物在今天普及。《大学》,《中庸》,《孝经》,都是解读《论语》最重要最可靠的参考书。我认为,《论语》要终身读,用它一以贯之自己的人生和读书。
孝道课程
网友五:四五岁的孩子是有判断力的,糟就糟在成年人或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没有判断力,并且养成孩子从小不相信自己有判断力的依赖性格。我的孩子,从小就给他自己做判断的选择机会,长大后,她就“很不听话”地走出了她自己的人生道路。
网友六:《弟子规》只讲了为人子弟的义务,却没提为人父母的责任。从这一点来说,弟子规是片面的。连父母也没有资格当的人,他的孩子你能怎么指望学好?我们的社会种种现象不只是道德的缺失,更是从古至今契约意识的淡泊。君单方面要求臣,父单方面要求子,夫单方面要求妻,这种人身附属的关系构成的社会网络,怎么指望它发展生产力呢?
认真听课
可以看出,网友们的意见几乎一边倒。我认为,无论是读《弟子规》,还是读《论语》,都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弟子规》的诞生,要知晓他诞生时的社会背景,不能用我们今天的观点孤立地判断适合不适合,存在即合理,即使在今天,受到人们的推崇,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应该看到,《弟子规》是给孩子立的规矩,必须遵照执行,不可商量和灵活运用,并且只针对孩子,不针对大人,受到众多人的不屑和指责。其实,《弟子规》要站在今天的社会大环境中来理解解读,客观公正地给孩子解释,不能照字面的意思,死搬硬套。比如:“父母呼,应勿缓”,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父母的指令,孩子应该马上去做,那么久有人就这么理解:父母让孩子去偷,孩子就要去偷吗?其实这样理解就完全错了,首先,《弟子规》既然是孩子的读物,那成年人,就更应该做到,只有成年人做到了,才有资格去要求孩子做到,父母是榜样,孩子才能效仿。
经典诵读到车站
从这点来说,今天我们读《弟子规》,应该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而不是光要求孩子学,家长不学。家长做不到,还要求孩子做到,这是什么逻辑?正因为那些老祖宗制定的合理的规矩,大家不去做,完全从自私的角度出发,才造成当今社会道德缺失现象屡屡发生,有时,一个礼让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搞得你死我破,甚至牺牲了一车子人的兴明,不能不引起我们反思!
至于快餐文化一说,那也是推广者急切想改变社会风气的心理使然,出发点是好的。至于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经典,当然比《弟子规》好,但普及性是受到限制的,父母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难度可想而知,但从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高中阶段,学生读《论语》已经普及了,在此不再赘述。谢谢阅读,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