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学毕业用了五年的时间,突然想结婚了,才闪婚。一直以来矛盾的是选择互补,还是一致。
这种事情在婚姻感悟中才明白一些,看向一致可能会更容易幸福。只是因为婚前,周围人对真正的选择婚姻,多数人的指导是看向了工作和家庭背景,她们少有思考过真正的爱情是如何建立的,普遍的幸福,但我并未感受到普遍的快乐。
我本封闭在自己的空间,独立成性的习惯,一边心里不屑周围人的价值观,一边点头应和周围人的世俗观,时间一长也的确受到了感染。
同事说我不要信书上的爱情,我还曾极力否认过相信书,怎么可能。我知道那不现实,真相是印在心底里的羡慕。只有经历过才能唤醒内心的深处沉睡的爱神,得不到足够营养后变成心魔。
我分析不出怎么才能有真正的爱情,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索取与付出的过程,就不明白如何经营的爱情。就像你懂的一套种地的理论,你也不如不识字的老农民把地种的好。
二
我曾相亲见过,和我一样爱好的人,喜欢读书跑步,甚至有百分之九十五的音乐都和我重合的人。我反而对这种有着共同爱好的人有种排斥,我现在才明白,其实恰恰反映的是对自己的否定。
我为何否定自己。我知道这些爱好能够让人变得充实,鉴于自己的经验,缺少一些乐趣,长时间的独身让我偏向于追逐别人能给我带来不同的人生体验,就是我的乐趣。
我的单调的生活,干净的就像清汤寡水的阳春面,读书追剧跑步听音乐健身,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建立健康的饮食。就像村上春树《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之(独立器官)中的渡会,在五十二岁之前都是技巧性的过着自己的生活,直到爱上一个人,才反思人为何物。
我没有在看着正能量的中找到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才偏执的选择了互补。
三
和我互补的是什么状态呢。哪是互补,更像是填补一些状态,同时也揭露了内心寻求放纵,通过他人放大了自我的惰性特征。
宅家不运动,不看书,打游戏,刷抖音,看热搜,熬夜,吸烟,偷偷在色色。
刚开始并未发现如此多的标签,反而是我自己劝自己要有接纳的胸怀,有着圣母情怀的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他,或者说被所谓爱情的承诺冲昏了头脑,蒙蔽了看清现实的双眼。
心理学大师荣格临终前说:你永远不要有企图改变别人的念头!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人会觉得很温暖,有的人会觉得刺眼,甚至有的人会选择躲避。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 迹象,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
刚开始就不断的用被承诺的话,当作据理力争的武器,用在较真的地方越来越多,直到彼此之间的厌烦。
改变别人只会越来越糟糕,都很糟糕,无论对待是否成熟的人,改变别人的人本身就会出问题。
高晓松的母亲说,父母实际上都没有权利管孩子,父母就一定比孩子高明吗,最重要的是做好榜样。
四
既来之,则安之。尼采言,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这段婚姻,也是在一个机缘巧合下,赌下来的。补上卧铺就离开,没有补上就留下。
朋友也对自己的婚姻感慨,这是曾经欠下的情债,在这段婚姻中救赎。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启示:
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五
我现在也没有具体的答案,是选择互补,还是一致。人只能活一次,怎样的体验人生,选择怎样的修行都是匆匆过客。
谁比谁活的更精彩,谁也比不清楚。自己活的是否精彩,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不要被他人左右。
借口有很多,喜欢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