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张磊,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靠近我,激励你,我能,你一定可以。
今天是2020年6月1日,这是我原创文章的第 188 篇。
只要是母乳喂养的妈妈,大部分在考虑断奶的时候,都会咨询很多问题。而那些坚持母乳喂养很长时间的妈妈,遇到的问题会更加复杂。
身边就有不少母乳喂养超过2年的妈妈,咨询到最后,她们通常会回答我:“其实孩子已经不需要母乳了,是我自己断不了。”
这种感受我有过。在我喂养小叮当的时候,特别明显。
叮当是母乳喂到6个月,经历过初期的疼痛、皲裂、害怕,到后面因为喂母乳跟孩子建立更紧密的链接,让我发觉不是她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她。
有些事就是这么神奇,你会跟孩子有心灵感应。
有一次我带叮当回我爸妈家,叮当睡在房间,我在客厅聊天,电视还开着。突然我感觉叮当好像醒了,我爸说我幻听。结果门一打开,叮当果真在哭。
这是我第一次那么明显地感应到她。
母乳喂养能填饱孩子的肚子,也能填饱母亲的情感需求。谁都希望有灵魂伴侣,心灵相通的感觉很美妙。孩子经常能给妈妈这样的感受。你能懂她,她也能瞬间感应到你。
你亲吻她,她更热情地亲吻你。
你拥抱她,她更用力地拥抱你。
我们可以看到爱在流动。
这容易让妈妈们在生完孩子之后,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不仅仅是因为孩子需要得到更好地照顾。而是这种情感流动带来的美好体验就像重新谈了次恋爱。
我们期望这样的感觉能够再久一些,再久一些,最好一辈子都这样。
如果没有学习科学育儿,没有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我们真的会一直陷入到自己看起来特别甜蜜的漩涡里。而忘记孩子只是借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她们终将离我们而去。
龙应台有一句话很经典,在育儿界广为传颂: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现代作家龙应台《目送》
分娩,是孩子第一次跟母亲分离;
离乳,是孩子第二次跟母亲分离;
孩子上学、工作、结婚、生子……你和孩子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这是孩子跟母亲的分离,也是母亲跟孩子的分离。
孩子注定跟母亲分离,也在不断练习跟母亲分离。
孩子从你怀抱挣脱下来自己到处爬,孩子蹒跚着去够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一点点一步步,都是在锻炼自己独立起来。最终完成跟母亲、跟家庭的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去组建独立的小家庭。
不管你愿不愿意,这就是每个孩子的发展过程。
而妈妈对孩子的依恋,却经常阻碍这个分离的过程。
当孩子想爬的时候,你舍不得,总是抱着;
当孩子摇摇晃晃去拿一米外的纸巾盒时,你立刻给她递过来;
当孩子说:“我来,我来……”,你马上抢过她手里的工具说:“你还小,等你长大再来。”
等孩子上学,你陪读。孩子结婚,你跟随。
你以为是爱,但过度的爱是溺爱,溺爱的真正对象不是孩子,是你自己。你把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做另一个自己去爱。
所有的真爱都带来好的结果,如果带来不好的结果,必然不是真爱。
当孩子摇摇晃晃去拿一米外纸巾盒的时候,你知道她的意图,立刻帮她拿过来。
但你不知道她真正的需求并不是拿到纸巾盒,而且在练习自己的身体协调能力。当她做到了,会很有成就感。当她没做到,能积累失败经验,让自己离成功再近一点。
而真正爱她,是懂她,尊重她的发展规律、鼓励她、支持她,而不是扼杀她的成长机会。
学习分离的一直是孩子。而你却忘记,分离是两个人的事。
看不得孩子受苦,是你自己的问题。
怕孩子自己吃饭辛苦、怕孩子自己走路辛苦、怕孩子自己洗漱辛苦……甚至到了孩子成年后结婚生子,怕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结合,日子会过得辛苦。
大多看不得孩子受苦的人,是自己受过苦。把孩子当做小时候的自己去爱,而忽略孩子是独立个体,无视她的成长需要,忘记她不是你。
我记得非常清楚的一件事,刚结婚没多久,婆婆跟我说:“你不要逼他去工作,以后爸妈的都是你们的。”
事实,那段时间队友没有合适的项目做。我只是托父亲帮队友找一份国企职业经理的岗位。
怕孩子婚后独立生活要做家务辛苦,第一时间教导我如何做家务。怕孩子工作辛苦,特意提醒别“逼”队友工作。怕孩子情绪受委屈,让我用跟叮当说话的方式跟队友沟通。
有多见不得孩子苦,自己曾经就有多苦。这从来不是孩子的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
过渡溺爱,会让孩子对你又依赖又恨。
孩子小的时候,她的需要很容易被满足。过渡溺爱,让孩子有错觉,觉得自己还小,自己什么都做不到,需要爸妈帮忙。
当她长大了呢?她需要社交、需要工作、需要男朋友?你也能替她吗?
不能!
这时,她会有很强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随着年龄的增长,需求的增加,最终导致崩溃。
她会怨恨父母,这种恨在小时候就积累了。当你非要喂她吃饭的时候,非要替她穿衣服的时候,非要以安全为由限制她各种行动的时候。这种恨就埋下了。
我看到队友跟婆婆的互动方式,就能觉察到这点,所以不断提醒自己,千万别重蹈覆辙。
队友依赖母亲,家里大小事务几乎都得母亲做主,连我生孩子要顺还是剖,都回我一句:“我问下妈妈。”
二胎后,我们搬了新家,我提前跟队友约好,这是我们倆的新家,环境我来布置,物品我负责选购。我和队友喜好的颜色和风格很接近,他欣然答应。结果我从月子中心回来,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按婆婆的审美和要求置办完毕。
面对我的疑问,他显得非常无能为力。
婆婆确实是非常能干的女生。这些年遇到过不少事,队友都惯性地把婆婆推出去面对这些事情。他虽然三十好几,依旧是躲在妈妈后面的三岁小男孩。他依赖她。
就算是婆婆已经七十几岁了,他潜意识里依旧认为妈妈能帮他顶一切问题。包括他跟我之间的摩擦、矛盾和争执。
但他也怨恨她,从头管到脚,管到那么大,管到自己当爹了还在被管。那些对妈妈的恶言恶语,那些不体谅,无不暴露这个问题。
很长时间我都无法理解,为什么婆婆那么付出,队友还是这个态度。随着观察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现,这种又依赖又恨的感觉,真的很折磨人。
因为依赖,不敢正面沟通,容易自责,觉得“妈妈对我那么好,付出那么多,我提了问题,就是不孝顺。”甚至对我也是这么要求。
因为恨,又控制不住情绪,开始阶段性爆发。
想想儿子三岁还一直抱着不让下地。上幼儿园,到学校陪读,让同学们笑话,上小学依旧如此。上中学甚至提前退休回来照顾。这种爱到窒息的感觉,我能懂。因为我妈妈在干预我恋爱的时候,就是这种状态。
幸运的是,我是女生。从小是妈妈带我长大,我跟妈妈的感情很好,父亲在我们稍微长大一点之后,会刻意保持距离。当我上初中之后,散步牵爸爸的手,他都会抽回去。
幸好,我们不存在3~6岁性别认知期的恋母情结问题,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恋父情结。不会因为与异性家长的关系特殊,而阻碍跟异性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更不会觉得跟异性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是对异性家长的背叛。
如何更好地分离?
①有意识
意识到分离是成长的必须,是两个人的事。
有意识才会有行为,先知道,才有可能做到。
学会区分这是孩子的真实需求,还是你投射的需求。满足的是孩子,还是你内在的那个小孩。
②有真爱
真正的爱,是观察到孩子的真实需求,尊重她、支持她、激励她、不断给她成长练习的机会。
教会了,就开始学习放手吧。
③有方法
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洞悉孩子的发展需求,及时给予支持。比如从出生开始根据孩子各个敏感期的特点,学习系统的育儿知识和引导技能,助力孩子成长。
即使,你现在做不到助力,也别成为孩子成长的阻力。
如果你想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可以看下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如果想知道0~3岁每个敏感期具体到每一天,我们可以给孩子做点什么。可以加入5天免费学习营学习(学习营链接:http://s.xiaobu121.com/s/Nktg1)。
离乳,离的不只是乳。是一段段、一点点的分离。带着一份觉察、有意识、有真爱、有方法,真正帮助孩子成长。
最后,送上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
你们的孩子,
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
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
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
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
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
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
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纪伯伦《先知·论孩子》(冰心 译)
我是张磊,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靠近我,激励你,我能,你一定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