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全篇15个故事,前和后除外,中间的部分都是相同的人,错乱出不同的故事。一个家族里欲望和秘密,苦痛交织的故事。
最喜欢《仿佛穿过林子便是海》和《小说课》。整本书潮湿的雨林基调里,觉得“仿佛”和《小说课》是与其他完全不同的。
如果说大部分《雨》是如书封那样暗黑和墨绿的交织,是湿漉漉,汗涔涔的雨林里那些缠绕的树枝遮蔽天日,泥泞中爬过的奇异毒虫,水畔接连着水畔……是不知躲在哪个丛林深处交欢的男女,和世世代代古老而悚人的故事的话。不觉间,震耳欲聋的雨便从树林顶端倾盆而下。
那么“仿佛”便是潮湿的雨季里午后晴时还沾着水珠的,颤动的花枝;或是南洋边公路上飞驰而过的敞篷汽车里暧昧的气息,花色衬衫,果绿色吊带短裙,语法和词汇被风剪得支离破碎……它们是相反的,明媚的潮湿。
喜欢《小说课》大概也是欢喜其中女孩小乙离开小镇后变得明亮的生活。脱离了原本不该加给她的痛苦,继父待她好,书房里一千本书的无比充沛和周末旁听叔父们的见解和趣谈,比起从前,比起被拖垮,已经好过千千万万。这些日子触写莫名不像雨林了,雨林只存在在她过去的记忆力,反而好像充满了台湾气息。喜欢这样的,更喜欢她到最后的明朗和开阔……
整本书的情节我几乎无一完全清晰记得,每一篇都是当下的沉浸和感受,在密林里穿梭,拨开枝枝蔓蔓,带着期待和惊奇地寻着故事的踪迹。但是作者十足过人的完全描写,词汇,句子,语调,组成,气氛,是我很喜欢,读来享受的。也体验和领悟了一番少体验,从未看过的南洋和雨林风景和密趣。
此外还有很多很多,我没写出来的写不来的鬼魅和奇异,非日常的,逼人的,疯长的,如此迷人,吸引着你想要去往雨林深处探寻。(大师之作,越觉得我这个昨晚读完,不小心没存下当时感受的渣渣越说越狭隘了……还有没耐心写了……)
在最后的一些评价里,说到了一些华语文学和马来西亚文学(或者是马来西亚华语文学?)发展的欠丰富和局限,从前的不延续,文言文很晚才更替为白话文,相比起欧洲文学的概念等等……其中还有一个middle brow的概念,也给了我许多耳目一新和类似于好像真如此啊(!)的感受。
网友评论